【www.16maker.com--党员学习资料】

  发展,是汉语词语,拼音是fāzhǎn,意思是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一路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文章供大家参考选择。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文章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转折关口提出的引领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列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强调“要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要看到,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和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容易,是一项长期、曲折、艰苦的系统性工程和历史性任务。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在科学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特点的基础上,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果。

  一、总的来看,高质量发展。

  集中体现了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可持续的发展,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不仅衡量标准上要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而且内涵上要从“增长”延展到“发展”,实现更高水平、更优结构、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从宏观层面看,高质量发展应该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从中观层面看,高质量发展应该是产业竞争力稳步增强、国际分工地位逐步提升的发展。产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重要抓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从微观层面看,高质量发展应该是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企业效益持续改善的发展。目前,我国很多产品和服务在规模上位居世界第一,但附加值却很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提高产品附加值,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从而使企业能够在较低资源环境损耗基础上获取更高附加值,改善经营效益、提高盈利水平。

  在把握高质量发展重要内涵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看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适应内外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需要,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过去,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发挥了很大作用,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步伐,但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无论是跨越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非常规的特有关口,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还是跨越常规性的长期性关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都要求我们摒弃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方式,加快转向集约式、内涵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住房水平、营养水平、受教育水平等,均有了很大提高。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教育、卫生、医疗、健康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必须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体系更加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

  进一步看,高质量发展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抢占战略制高点的重要途径。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国际政治格局不稳定性上升。特别是美国单方面挑起经贸摩擦,并试图对我国进行全面战略围堵。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改变经济“大而不强”的局面,在应对百年变局中牢牢把握主动权。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激发动能、夯实基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第一,激发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一环是要激发发展动能。一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发展驱动。要深化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大力发展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和新商业模式,加强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二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驱动。要以重建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等为重点,促进技术前沿拓展。

  要以纠正资源错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重点,完善制度环境,促进资源在不同产业和不同企业之间优化配置,避免因机制不畅等原因导致的资源错配。三是三大需求协调驱动。在投资方面,要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益。在消费方面,要鼓励业态创新,优化消费环境。在进出口方面,要不断优化外贸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第二,夯实基础。一是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健全新技术标准体系,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加强新技术产品的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竞争环境,建立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二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在产业链上不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第三,深化改革。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盘考虑、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二是深化商事

  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三是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消费、投资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扩大开放。扩大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一是提高贸易竞争力。要以创新驱动和扩大开放为动力,坚持巩固传统优势,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保持加工贸易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打造利用外资新平台,重塑利用外资新优势,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优化利用外资环境。三是提高对外投资水平。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文章

  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伴随着嘹亮的开场哨声,好比足球比赛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赛季,虽然艰辛漫长,却充满力量和希望。“谋事于始,虑患于微”,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通过运筹帷幄的谋篇布局、行云流水的传切配合、审时度势的随机应变和久久为功的持续努力,身体力行勇毅奋进,必将取得一个灿烂辉煌的赛果。

  排兵布阵高瞻远瞩,知己知彼才能一矢中的。比赛要进行全局性的排兵布阵,针对不同风格的球队选择适合的打法,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中国行稳致远的“基因密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唯有清晰可见的时间表、路线图、战术板,才能对前途命运主动掌握,对历史规律深刻把握。球场上阵如沙场点兵,选择用541的防守阵型还是442的攻守平衡阵容或是343的进攻型阵容,只有运筹帷幄之中,才能决胜赛场之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2年工作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超出预期的风险挑战,各项发展压力增大,想要最终夺魁,必须一场一场地精心准备,知所从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必须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系列全会精神为重点,推动能源革命、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更加聚焦高质量发展,始终聚焦稳增长、补短板、惠民生的有效途径,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大动能。

  蹄疾步稳勇毅笃行,对症下药才能一矢中的。战术的多样性由技术的全面性决定,既靠好的教练也要有好的球员,核心在于执行力。“稳”是基础和前提,开局稳扎稳打,在保证不失分的前提下,再尝试进攻;“进”是目标和方向,随着比赛的进程讲究的是攻守平衡变化丰富,不规避防守中的风险,不盲目追求进球机会。党的十九届系列全会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总是能够在重大历史关头从战略上认识、分析、判断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制定正确的政治战略策略,这是党战胜无数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新时期要求我们对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更加正确认识和把握,更加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更加奋发有为、善作善成,更加稳扎稳打,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稳不是等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坚持不懈地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才能在战斗中把控局势取得先机。

  审时度势迎难而上,见招拆招才能一矢中的。刚刚过去的一年在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上下万众一心攻坚克难。面对复杂情况,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必须准确认识和把握事物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2005年欧洲冠军联赛决赛由意大利球队AC米兰对阵英格兰球队利物浦。利物浦在上半场0比3大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中场休息及时调整阵型、部署战术,下半场6分钟内追平比分,最终于加时赛点球决战中胜出,创造了“伊斯坦布尔奇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情况越是复杂、处境越是危机,就越是需要用非常之力、施果敢之策。新征程在党的领导下,更是需要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摆在发展首位,在各自的岗位中用心全情投入、用力脚踏实地。

  赓续传承久久为功,谋定后动才能一矢中的。比赛会有胜负,有时需要加时、甚至点球决胜,漫长赛季唯有及时总结调整才能取得预期成绩。球场如战场,绿荫赛场正是培养顽强拼搏、敢闯敢试、砥砺血性的地方。百年前一批青年在黑暗中勇敢摸索、振臂高呼,百年后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传递神圣火炬,赓续前行力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技战术确定后,球员就是决定因素,就像武功秘籍,关键靠人的领悟。前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曾说足球起源于中国,蹴鞠是足球的起源,而今则在国外发扬光大。足球是圆的,一场比赛,以弱胜强、补时绝杀的场景时有出现,新时代的征程承载着前辈的嘱托,为事业积蓄力量,为梦想不懈奋斗。卡塔尔世界杯预选赛正如火如荼进行,闯入世界杯我们还需卧薪尝胆、破釜沉舟,未来的比赛我们也会拥有自己才华横溢的马拉多纳、激情四射的德罗巴、灵动飘逸的梅西、勤勉立志的C罗,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传承精神谱系,砥砺初心使命。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文章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面对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顺利实现“十四五”规划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良好开局极为重要的战略安排,必须全力抓好落实工作。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错综复杂。面对空前严峻的困难和挑战,要化危为机、把握机遇、于变局中开新局,就必须立足自身,全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把自身的优势发挥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今年1月15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经过第一个百年的伟大奋斗,我国已经集聚了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多方面有利条件。我们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高铁运营里程、高速公路里程、5G终端连接数均居世界第一。我们有规模庞大和最具增长潜力的国内市场,有丰富的人力人才资源、资金和技术等要素资源,中国经济仍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更为重要的是,经过第一个百年的伟大实践探索,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社会主义在中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通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高,政府职能的日益规范和加强,人民生活持续较快改善等,都为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至为关键的是,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这使我们在面对任何艰难险阻时都能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克服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这是我国发展的最大有利条件和优势所在。

  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美元口径)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达到17.4%。只要我们立足自身优势,充分动员和发挥国内一系列有利条件,全面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率先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开启经济增长回升向好的新周期,中国就一定会成为世界经济走出持续低迷的最重要的动力源泉,就一定会带动世界各国与我国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就一定会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引领经济全球化开新局,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进入更高水平的新时期。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全面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

  社会再生产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过程。马克思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再生产进行了全面深刻地分析,指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99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中讲到再生产理论时指出:“资本再生产过程,既包括直接的生产过程,也包括流通过程,也就是说包括全部循环。这个循环,作为周期性的过程,即经过一定期间不断重新反复的过程,形成资本的周转。”根据马克思的分析,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任一环节都不可能独立存在、独立运动。

  因此,认识社会再生产过程,必须要坚持整体联系、系统运动的观点。从宏观角度看,社会再生产的周期运动,也表现为供给与需求在总量方面的相互适应和相互决定的过程。具体分析,生产与流通形成供给;分配和消费、投资的愿望形成需求。供给与需求通过交换建立联系,形成相互适应、相互决定的关系。从宏观角度分析国内经济大循环,必须考察供给与需求在总量层面的关系是否顺畅。首先,生产决定供给。包括供给的数量、结构、质量等,这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就需要考察决定生产的各类因素,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保障,生产的组织及与之关联的制度等等。供给学派主要从这个基点建立经济增长理论,据此构建并丰富和发展了生产函数及相关模型。其次,产品和服务需要依靠流通到达市场购买者那里(商品生产条件下),流通理论及供应链概念主要基于此产生和发展。简言之,供给的形成包括了生产和流通活动,涉及到供给学派理论、流通理论等比较丰富的研究,是人们讨论经济增长状态及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但是,从社会再生产过程考察,仅分析上述领域显然不够。供给(商品或服务)在市场得以实现其价值的决定条件,在于需求。没有需求,商品就不可能实现“惊险的一跃”。诚然,供给学派的“供给创造需求”的假设,从中长期看可能成立。但这需要抽象掉社会再生产运动的一些具体联系。企业推出一款新产品,必须要做认真的市场评估。对需求的关注,形成了从总量角度研究需求的宏观经济理论,从价值量角度考核一个时期的需求总量状态,对于分析该时期经济增长的总量平衡状态,考察整体经济活动的循环状态非常重要。宏观经济理论主要研究需求,包括需求的各个组成部分、需求的决定等。由此还要分析相关的收入分配活动、投资偏好、消费偏好等等。从宏观经济学角度看,也可以说是需求决定供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对我国国内经济大循环状态及问题的分析,必须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面辩证的方法,必须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从上述观点出发分析国内经济大循环状态,必须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从供给方面考察国内经济大循环的状态,主要包括对经济增长潜力和增长质量的分析。主要观点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下降。主要的分析方法,一是用既有数据,比如,从改革开放至今的主要经济数据,通过生产函数包括面板数据等分析方法得到结论,判断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二是通过要素供给分析,比如,人口老龄化,技术供给从后发优势到后发劣势等,认为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三是国际比较,也就是通过发达国家的一般情况归纳作出判断,认为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将下降。这三种分析都不全面。第一,生产函数方法基于供给学派的理论框架,对社会再生产运动缺少全面把握,忽略了需求因素的作用,其结论不够严谨。可能会误将需求制约导致的经济增速下降,判断为要素供给因素导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第二,从要素供给看,中国人口老龄化确实对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有影响,但仍然是比较小的边际变化。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存量巨大。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909万人,应届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500万人左右。这表明我国现在仍然有丰富的人力和人才资源。技术供给来看,2020年,我国研发支出2.44万亿元,占名义GDP的比重达到2.4%;有效注册专利超过1200万件,高于美国、日本、欧洲国家全部注册专利的总和。可以认为,由市场引导的应用技术研发非常活跃,产业技术更新是普遍的。这表明,我国已经形成了应用技术方面的供给能力。如果再考虑新型举国体制未来的潜力,对我国的技术要素供给能力必须要实事求是的判断。综合研判,我国目前的要素供给能力并未明显下降。第三,使用国际比较,则必须要注意中国特殊的现代化道路。国际比较,要特别注意样本的可比性。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较发达国家要突出。当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时,我国还有6亿左右人口每人月收入在1000元人民币左右。因此,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潜力和能量、经济发展的潜力和能量远大于发达国家进入高收入国家时的一般情况。综上,从供给角度研判,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仍然在8%以上。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要点,恰恰是要把这一潜在增长能力充分释放出来。

  从需求角度考察国内经济大循环状态,则可以发现十分明显的问题。2010年以后,受出口、投资等需求增速持续大幅下降的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率持续回落。具体表现为企业营业收入增速持续下降、财政收入增速持续下降、居民收入增速持续下降。收入增速下降进一步约束了投资、消费需求的增长,使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其中出口(美元)增速由2010年的31.3%持续大幅回落到2019年的0.5%;投资增长率由2011年的23.8%持续大幅回落到2019年的5.1%,这主要受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城镇化推进不平衡的影响。导致房地产投资自2010年大幅下降,带动制造业投资自2011年大幅下降等。

  综上,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约束供给潜力释放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内需增长乏力。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牢牢抓住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

  扩大内需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尽快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最为重要的战略举措。2020年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这些都是针对国内外形势特点,立足自身条件,充分发挥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努力于变局中开新局非常及时、非常重大的战略部署。

  扩大内需必须充分认识中国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5月参加全国两会时指出,我国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这是认识我国内需潜力的基点。有些观点认为,随着经济总量快速扩大,我国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已经满足,进一步扩大面临天花板。事实并非如此,中国的城镇化仍在较快推进,城镇人口特别是户籍人口仍将持续较快增长,以更高的质量和功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以14亿多人口美好生活需求释放为基础的国内需求,潜力非常巨大。

  扩大内需必须找到有效的实施路径。2020年以来我们在扩大内需方面进行了积极努力,但成效不够显著。这是由于,企业和居民都是顺周期行为特点,市场形势不好,企业会谨慎投资,居民会谨慎消费。因此,支持企业的相关措施,例如减税降费、改善营商环境等,对于促进企业扩大生产和投资的效果不够明显;此外,支持居民扩大消费的措施,例如发放消费券等,在居民就业和收入预期不好时,效果也不够明显。相关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扩大内需必须充分发挥好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好政府投资带动企业投资、带动就业和居民消费,进而带动内需全面回暖的作用。为此要着力抓好绘蓝图、补短板、强基础的工作。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必须尽快实现“从有到好”的跨越,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必须主要由政府承担。我国现有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设施的建设水平,对标全面实现现代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其水平必须全面提高。我国城市地下管网体系,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体系,大江大河水利治理体系等方面的服务保障能力,与主要发达国家比较,与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比较,差距仍然很大;我国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与全面覆盖、高水平保障全体人民基本公共服务的需要比较,差距仍然很大。这些方面的建设活动,必须加快高标准高水平起步。要切实加快相关综合规划的制定工作,依据规划尽快增加重大工程项目储备。要把工程项目储备与地方政府专项债、预算内投资等资金安排紧密对接好,尽快提高财政、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围绕“两新一重”建设尽快见到实物工作量。要通过这些方面的工作显著提振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带动企业投资、带动就业和居民消费,使扩大内需的效果显著增强。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力度,必须以我国经济增长潜力,政府中长期债券发行潜力,以及补短板、强基础建设的迫切需要等综合评估为依据。必须以加快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战略目标。

  牢牢抓住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并见到显著成效,国内经济大循环就会全面畅通,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就会极大巩固,新的发展格局必将全面构建。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一定会实现良好开局。

本文来源:https://www.16maker.com/zhutijiaoyu/628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