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16maker.com--党员学习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下是本站分享的新时代如何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新时代如何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中国本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增进交流合作,已同108个国家和4个地区组织建立伙伴关系,编织起一张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走出了一条结伴而不结盟、对话而不对抗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一

  新型国际关系意味着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人类是命运与共的整体,必须通过加强团结来应对系列全球性问题的挑战。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应当担负起为人类谋发展的历史责任。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深入阐述了中国对国际关系的立场主张,呼吁各国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倡议“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要坚持对话而不对抗、包容而不排他,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扩大利益汇合点,画出最大同心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这是中国为处理好国家间关系、保持国际社会稳定发展寻求的新道路,也是符合人类和世界共同利益的发展之路。

  二

  “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是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中国坚持这一理念,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与世界各国共同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相互尊重是国际交往礼仪。中华文明有相互尊重、礼尚往来的美德。在国家间交往中,坚持相互尊重的原则就是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必须兼容走向现代化的多样道路。民主不是哪个国家的专利,而是各国人民的权利。外部军事干涉和所谓的民主改造贻害无穷”。新型国际关系倡导世界各国遵守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交往礼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国从不输出意识形态,从不干涉别国内政,从不谋求改变任何国家的制度,也绝不接受任何国家干涉中国内政,不接受任何对中国的无端指责。

  国际交往以公平正义为要旨。“平而后清,清而后明”“公生明,偏生暗”。中华文明有公平正义的价值标准,公平、公道、不偏不倚是中华文明崇尚的处事之道。新型国际关系反对强权政治、霸权逻辑,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不同制度、宗教、文明一视同仁,倡导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以待。国家间应遵循公平正义准则,各国机会平等地参与到国际交往活动中,共同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

  合作共赢是国际交往愿景。团结合作,守望相助,携手并肩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应有的样子。新型国际关系反对零和博弈、反对冷战思维、反对以意识形态划线,主张以对话代替冲突、以协商代替胁迫、以共赢代替零和,相信合作方互利共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进程中,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将继续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三

  良好的国际秩序是国际关系中各行为主体有序发展的基本保障,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离不开稳定的国际秩序。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多边体系的捍卫者。

  维护多边机制的权威性。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中国主张联合国在国际关系民主化、稳定国际秩序方面高举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法基本准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同时,中国以共商共建共享精神参与并引领二十国集团、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平台建设。

  寻求全球伙伴的共同利益点。中国在秉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包括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等。从根本上摒弃了国际关系中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的强权行径,摒弃了结盟对抗的旧思维,超越了零和博弈的老套路,为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治化注入了新动力。

  新时代如何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将要与国外的诸多国家之间,创建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以及互相尊重和公平公正的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国际关系的建设,对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性,同时,也促进了新时代中国家之间能够更加友好地相处,减少各国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对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认识,分析了新型国际关系建设的主要意义,从而对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给我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思考。

  关键:新型国际关系;建设;推动;思考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国家之间想要更好地实现彼此的经济效益,减少各国之间存在的矛盾,就必须要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我国将把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放在首位,坚定地与各国之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一、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认识

  (一)新型国际关系的特征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地指出,所谓新型的国际关系,主要是在传统的国际关系之上进行了创新,最重要的就是国家之间要进行相互尊重。由于世界上的国家类型比较众多,国家之间的互相尊重,必须建立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与国家的规模大小和贫富差距无关,任何国家之间都必须要处理好各自之间的关系,对出现的各种事情要进行和平友好的协商。其次,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要实行公平和正义的治国理念,坚决地摈弃强权政治,反对弱肉强食,必须要把以往存在的不合理的相处方式消灭,要在公正公平的原则上,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各项矛盾。最后就是各个国家至今要进行友好的合作,从而推动彼此实现共赢。国家之间可以进行结伴,但不能够进行结盟,必须要协同起来共同面对国家之间的问题。

  (二)新型国际关系建设的意义分析

  近年来,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主要是西方的国家在自身利益诉求的基础上进行建立的,这种模式充分体现的是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但新型的国际关系的建立,打破了西方所构建的国际关系模式[1]。以往陈旧的国际关系中,存在各种不公平的现象,以及强权争霸和弱肉强食的理念,这种行为会导致国家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对维护世界和平起着非常大的阻碍性。然而,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的基础上,能够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更大的贡献,尽可能地以和平共处的方式来引导国家之间的发展和合作。

  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为我国带来的影响

  (一)借鉴历史发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维护国家和平

  在我国的历史发展当中,经历了非常残酷和深刻的苦难,各种历史事件让人们铭记了国耻和数以万计同胞们的性命。民不聊生战乱年代的现象,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采用了和平相处五项原则的方式创建国际化关系,维护了国家和平,也为人们创造了更加美满的生活。当国家从贫困艰难的地步发展到小康社会之后,人们意识到了需要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坚决抵制专政,倡导民主的关系化,要求国家之间要互相尊重,避免弱肉强食,禁止种族歧视,尽可能地杜绝国家之间的灾难存在,不让悲惨的历史重演。

  (二)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塑造力

  现阶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们的幸福生活皆是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相关制度下,为人们创造了更加幸福的生活和事业,给人们的和平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新时代中,我国倡导要与国家之间构建互相尊重,共同发展,以及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而且,在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下,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对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有着非常强烈的愿望。在新型国际关系构建的基础上,就能够促进各国国际塑造力的提升。

  (三)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是我国自身传统文化理念,以及实力的需求

  一直以来,我们提倡要以和为贵,天下为公。在诸多的文化遗产当中,很多先贤名家都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提出了同样的准则。我国人口众多,在全球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世界中的影响力非同小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我国人民与国际上各个国家之间的人民都有着共同的理念,希望世界能够维护和平共处的原则,避免国家之间的矛盾出现。因此,在时代的发展下,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不仅仅是我国自身传统文化理念和实力的需求,也是全球国家和人类的需求。

  (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幾年来,由于人们对自然界各种资源的过度使用,社会面临的贫富差距比较大,而且各种自然灾害,以及新型疾病的出现,还有变化无常的气候都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对这种持续发展的现象,人们都有着敬畏之心,并且对其持有担忧和恐惧的念头。在这种现象中,人们必须要合作起来,才能够借助群众的力量,来减少和避免这些危害的出现。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在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上创建幸福的美好家园。因此,必须要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使各个国家之间友好相处,共同解决各种问题,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加美好和安全的环境保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对世界和平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各个国家之间都应当意识到这一点。现如今,越来越多问题的出现,使得各个国家之间都心存隐患,想要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倡导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的美好生活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常浩.新时代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几点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4104:12-15.

  新时代如何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外交在21世纪的地位、角色和战略内涵,进行了准确、清晰、科学的定位。明确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向世界亮明了中国外交的大方向,把中国外交战略提升到了历史性的新高度,充分展现了中国外交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应着重把握五个方面:

  一、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总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且进一步明确了总目标的具体内涵。

  (一)明确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建立的新型国际关系与传统国际关系不同。报告对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做了明确阐述,包含三个关键

  第一个关键词是相互尊重。强调的是要摈弃传统的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尊重各国根据各自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国家内政。

  第二个关键词是公平正义。强调的是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要尊重彼此关切、照顾彼此利益,捍卫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制定平衡反映各方利益和关切的国际规则,确保各国发展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营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第三个关键词是合作共赢。强调的是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不能把世界长期发展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世界各国无论大小,都要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让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发展成果。

  (二)明确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报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做了明确阐述。这个共同体就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里面包含了五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持久和平。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构建持久和平,世界各国都应该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

  第二个关键词是普遍安全。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他国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单打独斗搞“独自强大”或者“自扫门前雪”不行,迷信武力以损害他人的安全福祉,走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结盟对抗的老路更不行。各国应该走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的新路,着力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

  第三个关键词是共同繁荣。“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各国在考虑自身利益,做好自己的事的同时,不能损害其他国家利益,必须同舟共济,努力加强政策协调,减少负面外溢效应,让世界各国实现联动增长,在普惠中追求共赢。

  第四个关键词是开放包容。世界各国虽然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现实挑战不同,但推动经济增长的愿望相同,应对危机挑战的利益相同,实现共同发展的憧憬相同。在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保护主义、内顾倾向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的时候。保护主义政策如饮鸩止渴,损人不利己。世界各国应该坚决避免以邻为壑,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坚定做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第五个关键词是清洁美丽。就是要坚持环境友好,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二、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总目标?

  一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实践已经证明,单边主义、零和博弈的全球扩张即使能得利于一时,也终究不能抵抗历史兴衰的“周期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

  二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使然。过去,由发达国家和西方世界主导的全球化进程,虽然在推动产业和技术革新、塑造由西方国家主导的“文明高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这一过程中,同时也伴随着利益分配在国家、阶层之间的严重失衡,引发了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极端主义等思潮合力推动的“逆全球化”潮流,世界追求和平与繁荣的探索遭受了挫折。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课堂。报告开宗明义亮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国际视野和世界关怀。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同其他国家政党的重要区别,也是中国共产党树立起的国际形象。

  三是国际国内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客观可能。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国别、党派和制度的异同,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从国内看,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经济增长保持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地位,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已经有能力做更大贡献。中国可以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新的路径,为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中国方案,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三、提出这一总目标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国际意义。

  一是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这一重大命题,为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种全球性挑战提出了中国方案。也正因为如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载入联合国决议。二是为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提供巨大的稳定性,为人类社会追求更美好未来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三是为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亮明了新旗帜,将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催生新作为,开辟新境界。

  四、明确了国际社会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担当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要从五个方面着力。

  一是在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二是在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三是在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四是在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五是在生态环境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五、宣示了中国将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表率作用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愿意为人类社会发展承担更多的历史职责,中国共产党作为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愿意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身体力行,做出表率,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不同的强国之路。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从外交方针、外交布局、外交重点、国际治理等多个角度做了重大部署。

  (一)外交方针: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这既是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外交的底线所在。中方承诺:一是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二是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以强凌弱。三是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四是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与此同时,中国也将坚守底线,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敢于亮剑、勇于担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鲜明底色。“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坚持原则,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对所谓南海仲裁案坚决回击,维护了南海局势总体稳定。

  (二)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的思想,既是对中国外交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着眼新的国际形势和中国自身发展需要,对新时代中国外交布局的系统阐释,是未来中国大国外交的基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打造全球伙伴关系。他既是积极发展伙伴关系的最高谋划者,也是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的坚定实践者。5年来,他28次出访,飞行里程约57万公里,累计时长193天,走遍五大洲共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均衡、整体推进,使我们的“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形成了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做了系统部署,要求从各方面用力:

  一是抓住大国这个关键,努力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二是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三是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四是利用好多边这个重要舞台、着力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五是加强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

  (三)基本国策:坚持对外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来越大。这既是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在“逆全球化”暗流涌动的大背景下,展现出的中国胸怀、中国风格、中国立场、中国贡献。

  一是着力打造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这必将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注入新的强大活力。二是承诺承担更多国际义务。主要是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三是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重点是通过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着力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

  (四)中国智慧: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一是将继续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体系。二是将继续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参与制定海洋、极地、网络、外空、核安全、反腐败、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治理规则,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三是将继续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四是将继续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紧紧围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围绕发展安全两件大事,重视策略运筹,加强顶层设计,树立底线思维,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牌”、牵住“牛鼻子”,把握战略主动权,不断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谱写人类美好未来新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16maker.com/zhutijiaoyu/181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