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16maker.com--党员心得体会】

  导语: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中成长,在革命中收获一生中挚爱。小编收集整理了电影《秋之白华》的优秀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后感一】

  革命是红色的激情,爱情是激情的红色,但秋白与之华的革命与爱情却是安宁与纯白的,一个顾盼的眼神,一颗渴望的心灵,一种执着的信仰,共同交织成一段惊鸿的革命爱情。

  我欣赏之华的勇敢。一段感情凋零了,她坦然的结束:一种心情萌发了,她便大步向前追寻。就如她面对衰弱的中国,明白此景已无可挽回,因此便决然地踏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她虽是女子,却没有将自己埋葬在深院中,而是冲破桎梏,明确内心的方向,迈向更广阔的世界中。她的力量卑微,但她曾用尽全力为自己争取,不管结局怎样,有过轰轰烈烈的过程,又有何遗憾可言?

  我欣赏秋白的纯净。他是革命党人,但也是一个书生,也是一个用心去爱的男人。他爱国家,爱学术,也深爱自己的家人。无论境况如何,他始终保持着温和纯净的笑容。他也曾爱情憔悴,也曾为革命前途怅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以一颗纯净的赤子之心来面对革命与爱情,在爱情中依然坚定革命的信仰,在革命的道路上收获爱情的芬芳,且歌且行,他是一个瘦弱的文艺青年,也是一个拥护共产党的钢铁战士,一个愿为国家和民族献出所有的伟人!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他们的永恒誓言,如此浓情,如此坚定,如此令人神往。为了革命,他们不得不牺牲了爱情,但也正是革命,让他们的爱情萌发,成长,升华!在秋的旷野,在黄叶随思念飘落的季节,他们相遇相知相守,至死不渝!就如舒淇在《致橡树》中所说:“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秋白茫茫,伊人逝往,唯有华光,千载独放!

  【观后感二】

  恍惚回到那个革命的年代里,看着杨之华这样坚韧而不乏柔情的美丽女子,在硝烟纷飞中惊鸿一瞥的动人背影,忽然觉得一切又有了新的希望。

  他们分离6次,为了革命和中国的未来奔奔波波,却未曾看清对方脸上增添的一丝皱纹。有时候,信仰和爱情可以结合得那样好。看着秋之白华,看着他们携手烟云,碎了一地的玻璃投射出来的是两张一样坚毅的脸孔。上海,武汉,最后,长汀。一支支长枪面前,他却伸手潇洒地梳理发丝,露出纯净的笑容。那一刻,我突然心颤。

  看着瞿秋白最后高唱着俄语原版的《国际歌》,踏着愉快的步伐走上行刑的山坡,突然胸中燃起那样的一种冲动,想高声喊叫,想和声齐唱:“英特纳雄奈尔,就一定要实现。”

  不想再细数多少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他们每一个人,和瞿秋白一样,都是我们历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个伟人,有他的英勇无畏,也有缱绻深情。感谢电影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让我们感到亲切的瞿秋白。穿越百年,民主、平等和幸福的生活依然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孙文先生百年前的愿望与期盼,在瞿秋白的身上得到继承,也将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得到延续。

  犹记得2两年前的《十月围城》,当时我在电影院汹涌着满腔热泪,却也表达不出那种激动的心情。革命总少不了牺牲。也许只是市井中一个不知名的小贩,也许是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民主思想的文盲,但也许就在那么一天,民族危亡之际,硝烟忽然在身边烧起,突然大家举起了手中仅有的武器,向共同的敌人不顾一切地冲过去,然后用鲜血染红了民主革命之路。无法具体形容那样一种感情,为理想,为国,或者只是单纯一份不屈的热血,都足以让人潸然泪下。

  时光穿越百年,战火的伤痛已经被抹平,抬头能看见笼罩在祖国大地上温暖的阳光。但他们不应该被忘记。我们每一位中国共产党员,都应该扪心自问一句:如果那时我面对抉择,我是否有勇气抗争到底?我是否能够放弃自己所有一切,那样坚定地奔向自己的信仰?

  今天,我们牢牢记住了秋之白华,记住了瞿秋白那句“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观后感三】

  血红与玫瑰红,本不应默契地交融。

  男子与女子干净通透的心境,革命年代的炮火都喑哑为沉默。

  革命与爱情,利炮与风月,国家和我们与我和你。好在《秋之白华》让它们相交,交融,融洽为一部集革命精神教育与崇高爱情歌颂的影视作品。诚然,就内容而言,结合我们本次观影选题的初衷,《秋之白华》当之无愧。

  然而,此片在形式上的败笔也清晰可辨。不自然的唯美一如因化妆产生的清纯。

  导演过度渲染的柔情伤感基调(或许在拍摄技法之高超的对比之下,情节运行处于弱势),过于单薄的人物塑造(或许出于时间上的控制,不能过分铺展),过于贫乏无力的情节模式(或许导演以为唯美应如细水长流),使该影片在革命与爱情两大主题间难以权衡,且将革命的一面淡化为背景的烘托。虽突出爱情主题对于影片本身并无过错,然而这使影片宣传时“建党90周年献礼”的描述就有些牵强。

  瑕不掩瑜,《秋之白华》总体来看仍然算是一部中等偏上之作。作为爱情片,加入革命元素有历史普及与思想教育之用;作为革命片,以爱情故事特有拍摄技法作为烘托,一改空洞的大喊口号、生硬的直接描写。

  【观后感四】

  满地的黄叶,是不是暗示了一个唯美的爱情,凄美的结局。

  秋白,本就是个美的名字。这个文人又拥有性格美,在他身上又偏偏发生了美的故事。一口的江浙口音,演绎了在革命年代一段江南式的儿女情长。

  就是因为说类几句真话,只是显示了文人的真性情,便落得了不幸。也许,他真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太真实了。在一个黑白界限模糊的年代,真实往往是被批判的对象。他不是一个热血沸腾的革命者,历史一度把他推上了领导者的地位,但是他没有什么过错,只是因为追求了美,也许是真理的美。

  那段历史在影片中更为虚无,小场景的迭出不断,打造了私人空间。我们看到了他们对小天地的追求,但是革命的事实却永远是他们不变的主色调。杨之华的思想在影片中经历了蜕变。我们从中看到了真实的历史。

  也去真的正如影片所演,他们是一片生命的柔光。即便对于生前视为知己的妻子,瞿的情感似乎也同样复杂。前句才言:“除开我的之华以外,我对你们也始终不是完全坦白的”,后句又说:“就是对于之华,我也只露过一点口风。我始终带着假面具。”上面才讲:“我留恋什么?我最亲爱的人,我曾经依傍着她度过了这十年的生命。”下面又道:“我许多次对不起我这个亲人,尤其是我的精神上的懦怯,使我对于她也终究没有彻底的坦白,但愿她从此厌恶我,忘记我,使我心安罢。”这样的纠结反复,当真可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吊诡的是,文本外的现实中,“知我者”杨之华“谓我何求”地认为该文系敌人捏造中伤;反倒是“不知我者”丁玲从一开始就“谓我心忧”地相信此文出自“韦护”之手——“知”乎?“不知”乎?……吾辈不敢妄论。

  希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感在人世间延续。

  【观后感五】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人这一辈子,能遇到真正的“知我者”,实在是一件太不容易的事,而能和“知我者”共度一段岁月,携手走过一段时光,就已是难得至极的福分了,至于和“谓我心忧”的人白头偕老整个一生,那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度,能攀附至最高峰者,不是没有,而是太少。太多的人和“不知我者”共度了人生,没有交汇出绚丽的火花,但却平淡而真实;太多的人和“知我者”遇见了却错过了,或是遇见了相守了却最终分开了,但却将那一段曾经携手的日子活出了足以点亮全部生命的光芒,这是在与“知我者”白头到老的神话之下,可期的能触碰到的最美最珍贵的故事,而“秋之白华”的故事,就是这样一段摸得到的美丽的历史,它不是神话,却是传奇。

  坐在座位上,影片把我带到那动荡的年代,著名才子瞿秋白光辉而短暂的传奇人生浮现在我的面前,《秋之白华》并没有着重以常规主旋律的议题去刻画革命者的光辉事迹,而是以唯美影像加上绵密的爱情,娓娓道来瞿秋白与杨之华的感情生活,从而带出他们的革命情操和光辉精神。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之旅是在上海大学开始的,瞿秋白是社会学系主任,而杨之华则是他的学生,杨之华是从家乡来到上海寻求民主救国的新女性,老师的才华和风度深深打动了杨之华,更让她羡慕的是瞿秋白与妻子王剑虹的举案齐眉,因为人生理想的差异,她对丈夫沈剑龙感到失望。于是,她把全部的热情和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革命中,最终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一员。瞿秋白因住处遭到敌人的搜查而被迫转入地下活动,杨之华受组织负责与瞿秋白联系,师生加战友的情谊,渐渐升华。

  片中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爱情是浓烈且隐忍的,他们的结合是曲折的。1924年,瞿秋白的前妻王剑虹病逝,而杨之华与丈夫的分歧和裂痕越来越大,后来也多亏沈剑龙的退让和成全,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他和她是在革命斗争中结合的,同志战友加夫妻,因而志同道合,心心相印,铭心刻骨,他们一心想救国救民,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因而不惧风险,并肩战斗,瞿秋白送给杨之华一枚图章,他当时的表白是:“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和‘白华之秋’刻成3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之后他为革命牺牲,杨之华终身未再嫁。

  比起随口而出的“我爱你”,更珍贵的是“在一起”,而比起一辈子的“在一起”,更珍贵的是“曾携手”。窦骁和董洁演唱的片尾曲就叫《携手》,其实,携手而行的意义,体现在一同行走的岁月里,而并非守到白头的happy ending里。那年那月,秋白之华曾携手,谱出了“秋之白华”的动人旋律,这就已足够。

本文来源:https://www.16maker.com/zhutijiaoyu/7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