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16maker.com--读后感】

  读了一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以下是一则读后感美文,请阅读,YJBYSVOM;

  十年之前,我还能读书的时候,经常在书后面写这写那。当时写这些东西的动机基本是忘了,现在看来,有可能是卖弄,以便为后来的读书人知道——你看,这本书哥们儿也曾经读过;也有可能是真的触动了自己的某根神经,想要附庸风雅,提高一下个人的认识。不料今天再看这些书时,已经实在是看不进去或者看不懂了,仿佛从未读过一样。好在后面还有自己做的读后感,聊以证实读过此书之事属实。现在抄录一点,当作纪念。

  萨特与尼采

  【存在与虚无】书后:萨特的文章要比尼采理智许多。它提出问题,探讨并深入的研究问题,直至得出结论。从这个角度看,同样是阐述哲学的文章,而尼采则不乏卖弄、故弄玄虚。寓言在他的笔下,写成了一个个疯子式的极端故事。因此,我们看你才和萨特,仿佛是同样站在高高山峰上的两个人,萨特在吸着烟斗凝神思考,他看着宇宙的变换与世间的规则时,充满了疑问与解答,眼神中或许有一丝温情与善良,甚至嘴角还带着一丝微笑。尼采估计更像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平凡的人,但是他比我们更多了一层对内心的审视,对世界的关照。他的眉头是紧皱着的,他在焦躁地走动,兀自喋喋不休,不厌其烦的探讨着自我与自然、与世界的秘密。但是直到意识到自己站得太高少有听众时,竟张开双臂嘶吼起来了。同是伟大的人,同是伟大的灵魂,同是思索者,只因环境与命运的不同,思考的方式、方向、与方法不同,所得的结论也就不同了。

  补充: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是传宝给的;尼采的系列,是从师范学校的图书馆里借的。我当时写以上文字的目的,分明记得的是:萨特老先生找了个终身的伴儿,没有正式结婚,但是好像比较幸福。尼采呢,相对而言,在爱情与婚姻上就有些不幸了。你仔细看一下,就知道了。但是我想。这些人共同的一个特点,是用脑子指挥身体的人。智慧高低不说,萨特更温情些,尼采更激进些,因此各自的命运,也就不同了。现实生活中,欣赏他们中的哪一个,学习哪一个,每个人的心里都是有自己的一个标准的。

  【艺术哲学】扉页的记录

  我想人的生命像是一条流淌着的河。

  狭窄与宽阔,平缓与湍急,都由它与它周围的环境共同完成。

  没有人像自己那样关注并珍爱着自己的生命,因此每个人必须学习认识并改造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一切。我在读书期间,发现来了这本伟大的书。并且想办法弄了来。我所读的书中,未得的并不多,而这本书当之无愧。我亦因为拥有它而毫无愧疚之心,饭而颇有窃喜之感。

  每逢与尘世的喧嚣中退场出来,你看看它,再看看自己的生活,当会感到活着是一种幸福,好好地活着,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艺术。——不论这种活法,是醒来,或是醉去。

  补充:【艺术哲学】是 朱达亮老师藏书。从前偷书或者放赖要书,现在才发现是可笑甚至是可恶的,但是那个时候没有网络,而且,即便是网络之中,也还有很多缺憾。仿佛我偷书的时候,除了阅览室、图书馆公家的的确没有动过手之外,我周围的老师、同学、朋友,多遭黑手,细节不表,实是罪过,罪过。一并向朱达亮老师以及被我偷过书、赖过书的人致歉。

  ——顺带一句,王猛等欠我书的朋友,啥时候还我?

  编辑:应届毕业生读后感网

本文来源:https://www.16maker.com/duhougan/3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