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16maker.com--调研报告】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县委“走基层、转作风、促工作”主题调研活动要求,以承办旅发大会为契机,推进我县全域旅游实现跨越发展,我们抽调部分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县旅游局的情况汇报,组织旅游企业及重点乡镇座谈,深入重点景区和在建旅游项目,对我县旅游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旅游产业的基本情况

1、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我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总面积797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0、1万人。境内旅游资源丰富,集山、水、洞、林、文物遗址遗存及生态观光农业等资源于一体,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以1990年崆山白云洞的对外开放为标志,拉开了全县旅游发展序幕,现已开发开放景区景点7个:崆山白云洞、天台山、蝎子沟、岐山湖、普利寺塔、丰乐园、绿岭核桃基地。先后获得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九项国家级荣誉。全县有各类宾馆饭店以及农家乐200多家,旅行社和营业部6家,旅游从业人员5000余人。全年接待能力达50万人,客源市场以三小时经济圈为主,辐射到京、津两市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四省的13个地市。22年来,先后接待各地游客近千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00万元,带动社会效益5亿多元。今年十一黄金周和中秋节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 6、7万人次,同比增长69、7%,再创历史新高。

2、主要工作成效和措施

(一)重视规划编制,指导科学发展。县政府投资70万元聘请浙江远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临城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该规划是我县历史上第一个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全县旅游开发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和法律依据。

(二)多方争取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自筹资金688万元完成崆山溶洞景区生态停车场和天台山旅游专线硬化工程及后续工程,溶洞景区新停车场占地30000平方米,天台山旅游专线总长5、3公里。已于“五一”小长假期间投入使用。二是在县城主干道和景区内增设指示牌和说明牌38块,在崆山溶洞景区投资40万元新建四星级厕所一座。三是争取国家发改委“崆山白云洞自然遗产地保护工程专项资金”600万元,争取国家地质公园专项保护资金430万元。与石家庄客商徐子林签订投资4000万元的天台山合作开发协议,并参加省旅游局组织的深圳旅游招商发布会,对投资3800万元的邢窑文化博览园项目进行发布。四是对天台山景区步游路改造,新建步游路2507米。五是在景区周围栽植柏树、雪松、国槐、杨树、火炬等树木3406棵,栽植花卉3030株,在天台山旅游专线两侧栽植杨树10000棵。

(三)加强宣传促销,提升临城品牌知名度。一是每年春节期间开展“临城人游临城”惠民活动,临城人凭身份证游溶洞20元。通过电视宣传、张贴海报、马戏演出等方式进行宣传推介,扩大我县景区知名度。二是在省台天气预报节目投放景区广告,继续在省内七个重点地市的28家县级电视台开展常年宣传,同时在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移动电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春季宣传。三是广泛与省内外206家旅行社合作,制定专项奖励政策,巩固和拓展市场。四是开展中秋、国庆双节促销。实施景区与超市互动,围绕景区周边半径200公里,联合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的41个县市区大型超市,通过超市海报、购物赠票等形式发放优惠门票50000张,推出“50元游遍临城”优惠促销活动。

二、影响制约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旅游开发缺少拳头产品,核心竞争力有待形成。

目前,我县旅游资源开发档次不高、规模偏小且分布散乱,旅游资源优势挖掘不够。岐山湖旅游度假区的“核心”作用尚须进一步发挥,基本上还是以观光游览为主,深层次的特色产品很少,没有形成具有轰动效应的拳头产品和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精品旅游线路。在乡村休闲游方面,由于乡村旅游同质化的问题突出,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和旅游线路没有吸引力,加上受季节等因素影响,特色不够鲜明,消费链条短,很难吸引游客的眼球,往往是“过路客多、过夜客少”。

2、旅游产品业态单一,旅游配套有待完善。

目前,我县旅游资源开发仍以景区景点开发为主,基础设施还不完备,旅游产品业态较为单一,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和旅游产业链不发达等状况突出存在。在“住”的方面,没有一家国际知名的品牌酒店或大型集团式旅游饭店,个体饭店接待能力有限,吃、住主要靠县内消费为主;在“行”的方面,尚未开通城际及境内特色旅游公交专线,景区内没有专门的旅游车辆,不利于游客游览观光;在“游”的方面,旅游人才短缺,导游、讲解员学历偏低,业务水平不高,涉外导游目前还是空白,同时,旅游交通引导标识设置不规范,没有形成覆盖全县的旅游交通引导和标识系统;在“购”的方面,旅游纪念品等配套开发尚未形成规模,缺少能为散客提供咨询、报名、购物、旅游等一条龙服务的旅游集散中心;在“娱”的方面,旅游娱乐项目还比较薄弱,缺少能够反映特色的代表性文娱节目及其与旅游景点相衔接的演出场所,难以满足游客视听需求,与旅游目的地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3、旅游产业要素制约有待突破。

旅游管理体制有待健全。目前,我县旅游景点投资主体多且各自为政,旅游建设、管理的职责不够清晰,投融资能力相对较弱,与城区资源融合不够充分,没有形成统筹全县旅游资源、合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难以统筹全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受经济下行形势影响,政府无论是在旅游项目的投入上,在旅游发展的政策扶持上,在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形象包装、宣传促销上,还是在旅游人才培训上,与其他地区相比,都处于较低水平,土地、资金等要素对我县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制约较为明显。

4、旅游资源与文化的融合有待挖掘。文化资源本应是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所在,我县历史悠久,西汉初年置县,唐天宝元年改称临城县,有50的文明史和2200多年的建县史,文化积淀深厚,但目前,我县的旅游景区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未能将历史人物、历史遗迹和独特的文化有机融合和利用起来,旅游发展重资源轻内涵的现象比较普遍,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缺乏有效的载体支撑。古迹资源较多,禀赋条件较好,但没有很好的开发与保护,可视性不强,有文而少景,有景而少物,没有很好的开发为旅游产品。

三、几点建议

1、实施规划引领。

规划是先导。旅游业发展必须以规划为引领,随着形势与情况的不断变化,要对现有的旅游发展规划布局进一步修编优化。规划修编要聘请有成功案例经验、市场嗅觉灵敏、实力雄厚的旅游规划专家和团队,在充分调查了解我县旅游资源禀赋,在确立“旅游目的地”发展大方向的前提下,突出比较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提炼出切合实际、个性鲜明、能引领我县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迅速成长的品牌主题,编制具有科学性、特色性、实用性的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要明确旅游产业发展定位,着重突出留住游客的功能,完善山上游和住地游客娱乐要素,全力破解我县景区内游客滞留时间过短和季节性旅游难题。

2、发展产业联动。

要进一步创新旅游发展理念,跳出旅游来发展旅游,充分利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其他行业中蕴藏的丰富资源,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城市旅游、商贸旅游、乡村旅游,最大限度地把相关产业的资源有效转化成为特色旅游产品,积极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形成联合发展的格局,与城乡建设、环境整治互动促进,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推动我县旅游以文化观光旅游为主的单一领域向文化、休闲、生态、运动、体验等多领域旅游转变。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的景区化改造,发展农业观光旅游。

3、配套完善战略。

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加快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一要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二要大力发展旅游交通。加强旅游交通与区域交通干线、交通站场的对接,开通城际及境内特色旅游公交专线,优化旅游公共交通系统,不断优化完善旅游交通网络,以及重点景区配套的主要道路建设。加快建设、改造、提升主要旅游景区之间的道路、快速公交、交通标识、停车场和自驾车营地等。三要培育壮大旅游经营主体。积极培育高品质旅行社,引进品牌酒店管理公司,创建一批星级饭店和特色主题酒店,扶持一批经济型商务酒店。

4、打造品牌拉动。

一要突出生态品牌。生态旅游资源不可再生、不可复制,是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家底”和“金字招牌”,必须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发挥好。首先,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自始至终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要尽快研究制定“保护政策”,加大对生态景区、古建筑、古民居、古树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特别是对目前开发规划未敲定、开发条件不具备的,一定要先保护起来不被破坏,确保我县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按照县平原绿化的要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切实加强林地的管理保护,不断提升森林覆盖率,下大力气从严控制工业污染,切实保护好“蓝天、碧水、青山”这一宝贵资源。二要打造文化品牌。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有了文化,就有了灵气,就有了品位,就有了竞争力。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把我县独特的山水文化、邢窑文化、红色文化文化、民俗文化、古代历史文化融入到旅游产品中去,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要突出文化唯一性和差异性,深度挖掘民俗风情、地方戏曲、民间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民间传说,凸显富有我县特色的文化元素。对于旅游项目,要主动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各种旅游资源,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推出以文化特色为主的购物游、休闲度假游、红色文化游、康体运动健身游等多种线路,联合绿岭核桃、旅游美食节等大型主题活动,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核心吸引物和精品工程。

5、加强政策扶持。

县政府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保障并逐步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奖励扶持力度。同时每年应安排一定的用地指标,专项用于休闲旅游项目建设,并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重点支持“大、好、高”项目。要创新投融资机制。要按照市场化模式进行投融资运作,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支持本地企业参与旅游开发,积极引进国内外的战略投资者、知名的旅游投资公司或品牌经营公司参与我县旅游开发,多元化、多方面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旅游经济发展机制,合力建好旅游投融资平台,为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第二篇: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2) | 返回目录

一、种苗生产供应的特点

(一)种苗生产供应品种、树种多。据统计,今年用于各项造林绿化树种有30多个,特别是一些城市绿化树种、园林观赏树种增幅较大。根据市场需求和我县城市绿化建设需要,各苗圃加大了绿化树种、园林观赏苗木的培育力度,种苗生产供应的结构性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二)苗木质量大幅度提高,杜绝了不合格苗木上山造林,造林用苗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全县各项工程造林一、二级苗木使用率达95%以上,实现了二级以上苗木上山造林的目标。

(三)苗木供过于求形势依然严峻。经树种、品种结构调整后,今春可供应苗木2800多万株,供应总量比上年春季减少近200万株,苗木剩余总量与上年基本持平,杨树、山杏、刺槐等常规树种苗木剩余量减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的同时,如何加强全县种苗质量管理,寻求种苗的销售渠道,增加抗逆性树种、品种种苗的培育,努力解决种苗供过于求的一系列问题不断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从而成为制约我县种苗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种苗生产供应与造林需求得不到很好的衔接,造林任务下达晚,种苗生产的盲目性难以得到根本性改观,苗木生产结构性过剩,区域供需不平衡依然存在。由于造林任务下达晚,种苗的准备只能依照历年经验进行预测和估算,与生产实际需求差距较大。部分林农目前依然存在等待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增加造林计划的想法,种苗产业的规模及种植结构难以得到合理的调整。

(二)抗逆性树种、品种种苗缺乏,供应压力增加。当前,随着各林业重点工程逐步进入攻坚阶段,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越来越恶劣,造林难度增加,各工程对抗逆性树种品种种苗的需求逐步加大,而抗逆性树种种苗在当前的种苗生产供应中所占比例偏低。

(三)良种使用率低。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种苗工程建设的扶持力度,良种生产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但是造林部门在造林投入相同的情况下,受价格因素的影响(良种种苗价格高于普通种苗),为降低造林成本,造林选用普通种子和普通苗木,良种使用率难以提高。

(四)长途调运的苗木质量堪优。立足本县域,“就地育苗、就近供应”是搞好苗木生产供应的基本原则,是保证适地适树和造林苗木质量的重要措施。长途调运苗木,一是降低了苗木质量,提高了造林成本,二是挫伤了当地林农育苗生产积极性。

四、发展思路及对策

(一)种苗产业今后的发展思路

一是继续加强种苗信息调度工作,以信息引导市场,制定科学规划,提前安排年度计划,超前发展林木种苗生产,努力提供品种对路的良种壮苗,减少种苗生产供应的经济损失;要加强造林部门和种苗管理部门的协调,造林规划早制定,任务早下达,种苗早准备,通过调控和信息引导,保持种苗供需总量的基本平衡和品种对路,避免苗木市场的大起大落,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同时,要根据林业建设面临的供求关系和消费多层次变化,面向大林业、大市场,生态林苗木、商品林苗木、绿化美化苗木、花卉和草一起上。

二是利用科技手段,加强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大力研究和推广抗性树种、品种,培育良种壮苗,发展容器育苗,调整造林绿化苗木的生产结构。在苗木生产供应上,立足苗木自给,支持和鼓励容器苗生产企业扩大容器苗生产规模,加大生产力度,尽量满足林业重点工程和城市绿化,特别要加快选择、引进和改良培育适宜我县恶劣自然条件的抗逆性针阔叶树种、草种,速生丰产树种,名特优新经济林品种,绿化美化树种和花卉等的需求。鼓励对抗性树种、品种的培育和推广,积极调整树种、品种结构,引进优良树种、抗性树种品种,着力解决当前种苗生产中树种、品种结构矛盾。

三是通过政府引导、给予优惠政策,加强全县良种的繁育和推广使用力度,要建设一批良种繁育中心、良种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保持良种的持续经营和稳定的良种供应能力;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林木良种推广、良种补偿、种子贮备、林木种质资源清查,建立林木种子贮备制度,为林木种苗生产发展打好基础。通过签订供苗合同,采取定向培育,进一步提高良种的使用率,解决当前良种生产能力,增加良种使用率依然偏低的矛盾。

四是加强林业重点工程种苗使用和调拨环节的质量监管,提高工程造林质量。在林业重点工程用种苗标准上,要严格执行种苗质量检验程序和国家用苗标准(即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标准),进一步加强全县林业重点工程造林用苗质量的管理力度,杜绝不合格的种苗上山造林。同时林业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种苗调拨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地方行业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各自责任及奖惩,保证所调拨的种苗全部用于各项工程造林。

(二)种苗产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加强法制,规范市场。加强执法监督是林木种苗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种子法》,加紧配套法规、标准的制定;二是严格执行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和林木种苗标签制度,把实行“两证一签”制度,作为依法治种苗的突破口;三是强化林木种苗质量监督管理,加强检验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检验水平;四是加强执法检查,整顿林木种苗市场,依法查处生产经营假冒伪劣林木种苗的大案要案,使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步入规范、法制化轨道。

第二、管好工程,确保成效。林木种苗工程是造林绿化的基础工程,是林木种苗工作的龙头和窗口。要坚持“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工作要求,按照《种子法》规定,在项目建设中,明确职责和权限,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实行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强化资金管理,做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杜绝~根源,确保国债资金安全运行。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同时,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引进、组装和应用科技成果,在优化品种、品质和提高效益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林木种苗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把国有苗圃推向市场,树立自我经营意识、竞争意识,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和提高。

第三、强化基础,增强后劲。一是开展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按照“统一规划,积极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摸清家底,制定规划,明确重点,优先考虑乡土树种和主要造林树种,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收集保存利用。二是加强林木良种推广工作,根据不同区域的降雨量和立地条件,按照苗木的生活习性,进行合理规划、科学调度。

第四、鼓励多种形式,加快产业化发展。国有林木种苗基地,要加大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力度,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充分发挥国有苗圃的资源、人才、设备、信息等优势,鼓励兼容多种经济成分,采取合作、合资、租赁、兼并等方式,实行“苗圃+农户”、“苗圃+公司+农户”等形式,带动和指导集体和个体育苗,与分散的、规模小的育苗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集团式发展,形成一批有特色、区域化、专业化生产的苗木生产基地。

第五、鼓励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参与林木种苗生产建设,对不同所有制苗圃实行同等的市场准人、国家投资、信贷等政策,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凡具备林木种苗生产条件和技术者,都可以凭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从事苗木培育和经营。要重点抓一批非公有制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和林木种苗产业化示范点,加快全县林木种苗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第六、加强社会化服务,指导种苗生产。适应林木种苗发展新形势,要加强林木种苗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全过程服务。一是搞好林木种苗生产与造林的衔接,逐步推行合同制育苗,推行定单育苗,避免盲目生产,造成损失。二是建立林木种苗信息网,定期发布种苗供求和新品种信息,搞好余缺调剂。三是积极培育林木种苗市场,举办多种形式展览、洽谈会,为农民和社会提供林木种苗交易场所。四是成立林木种苗协会,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成立林木种苗协会等社会团体,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五是组织科研人员送科技下乡,指导集体和群众育苗。

第七、切实转变职能,强化宏观管理。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制定有利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种苗生产的扶持政策,推进林木种苗产业化发展。对不同部门、不同所有制建立的林木种苗基地,要在市场准入、投入、信贷等方面实行同等扶持政策,积极发挥龙头、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开展林木种苗宏观发展战略研究。围绕林木种苗体制创新与经营机制改革,发挥国有苗圃龙头作用、推进林木种苗产业化进程,林木种苗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林木种苗与造林衔接,林木育种策略与良种推广政策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三是加强队伍建设。随着种苗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行业管理任务日益繁重,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为林木种苗事业和林业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篇: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为促进我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xx月xx日,县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采取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方式,对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山水休闲胜地”的目标定位,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全县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

1、旅游基础设施初具规模。目前,我县已建成了aa级景区皖东烈士陵园和aaaa级景区白鹭岛生态旅游区等2个旅游景点,打造了林桥苗木花卉生态园、景华农业生态园、金斗农业生态园等3个农业生态园。通往各主要景区、景点的路网基本建成,景区内的水、电、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齐全,功能配套,能够基本满足游客对旅游基础设施的要求,促进了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转化。

2、旅游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目前,我县已入驻了旅行社4家;发展了星级旅游饭店1家、星级农家乐8家、星级旅游餐馆3家、旅游定点餐馆3家;培育了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6家;兴建了一批旅游娱乐和购物场所,形成了功能较为齐全的旅游服务体系,具备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

3、旅游拉动作用逐渐增强。据统计,我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9.6万人次,同比增长32%;实现旅游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33%。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县餐饮、住宿、商贸、交通、娱乐、通信、种植和养殖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城乡的统筹发展。

二、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我县旅游业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主要得益于县委、政府采取的多项措施,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组建了来安县旅游业攻坚指挥部,加强对全县旅游业的宏观管理、指导和协调,为培育和发展来安旅游产业提供了组织保障。对投资万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实行“五个一”的工作机制;坚持每周一调度、每月一督查的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旅游项目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为旅游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结合我县实际,重金聘请专家高标准编制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推出了十大旅游精品项目,为培育和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科学指导,为“五色两核三带四区”旅游发展布局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建设依据。

三是坚持项目推动。通过加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和帮办力度,推动和促进了一批重大旅游项目的成功落地和顺利实施,带动全县旅游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统计,,我县规划实施的旅游项目多达35个,其中续建项目12个,新建项目23个。目前,黄大圩湿地公园、龙窝寺森林公园、莲花湖旅游开发等5个项目正在筹建当中。

四是坚持品牌带动。根据xx独特的资源优势,坚持打造“xx”旅游品牌。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以生态休闲旅游为主题,常年在《xx日报》、《xx晚报》和xx电视台对我县xxxx生态旅游度假村进行宣传,使xxxx的游客每年都保持递增16%以上。多次在xx、xx、xx、xx、xx等地举办旅游推介会,有效地推动和激活了客源市场,使来安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今年x月成功举办的中国“第x届xxxx生态文化旅游节”,充分展现了“xxxx,xx”的新形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五是坚持资金投入。近年来,县政府投资xxx万元实施了xx烈士陵园改造工程,对陵园广场、纪念馆等基础设施进行改建,丰富了景点内涵,提高了服务档次。县交通、民宗、文体、水利等部门政府性投资xxxx万元,用于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投资x亿元开发了一批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城市快捷酒店等多元化旅游新产业。今年以来,县财政还先后拨付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总计xxx万元,用于奖励和开展旅游景区创建和农家乐创建、第x届xxxx生态文化旅游节。

三、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县旅游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目前,通往部分景区、景点的道路大多等级低,尚处于路窄弯多不平坦的状况,车辆进出不便,存在潜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旅游产业要素制约依然存在。在项目引进和推进中,因土地指标紧缺,导致一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艰难;因资金和相关手续办理等原因,致使部分项目进展缓慢,严重制约着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3、旅游资源与文化融合有待挖掘。部分旅游景区项目内容过于单调,停留在观光层次,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含量明显不足;以历史人物、历史古迹、历史遗迹等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特色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对人文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

4、旅游产业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旅游产业链尚未形成,满足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游客需求的接待能力较差;旅游商品研发深度不够,旅游商品市场不成规模。

5、旅游行政执法开展困难。我县还没有成立旅游执法和监管机构,旅游行政执法、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检查、旅游投诉案件处理等工作无法开展。

四、推进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快速增长的经济总量,为我县旅游业发展积蓄了后劲;省政府去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更为我县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些有利时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1、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县政府要把旅游产业提升到支柱产业的重要位置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各项措施,确保旅游产业实现科学发展;要强化旅游部门的职责,使旅游管理部门在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和管理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推进各项工作全面落实;要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兑现,实行重奖重罚,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真正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建、合力发展的良好局面。

2、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优化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环境。认真研究制定税收、土地、产业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越的条件,吸引有实力的客商到我县投资开发旅游产业。强化主体意识,用产业化的思维和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大胆引进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3、进一步加强规划,统筹谋划好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原则,根据《来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旅游项目专项规划,对各类景点、服务设施进行科学布局;积极探索旅游项目与农业项目捆绑,缓解土地指标压力的新形式,切实加强对旅游项目规划、建设的深层次管理。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对各景区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开发、分级保护,避免生态资源遭到破坏。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实行旅游资源分段分批开发,避免一哄而上、低效开发、浪费资源,确保资源与环境的永续利用。

4、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增加旅游产业政策性投入。通过加强旅游项目编制上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更多的旅游项目资金;紧紧围绕重点景区、田园风光线路,加紧编制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各级项目资金,确保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县财政每年都要列支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产业建设的积极作用。林业、农业、交通、发改、水利、建设等部门要把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乡村公路、农村能源、水利建设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建设资金,切实推进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

5、进一步突出重点,切实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层次。完善xxxx生态旅游区和xx烈士陵园接待设施和游乐功能,整合旅游资源,实现绿色旅游与红色旅游有机紧密结合。督促指导白鹭岛大酒店、金太阳大酒店和来城新区大酒店等高星级旅游饭店加快建设和申报评星工作,提升我县旅游接待档次。加快舞彩国际生态旅游项目推进步伐,打造“休闲度假的高端产品”。要注重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区域合作,形成旅游精品线路。此外,还应采取集中培训、委托培养、外出参观等多种形式,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服务技能和水平。

6、进一步挖掘潜力,拓展丰富旅游产业发展文化内涵。坚持举办xxxx生态文化旅游节、旅游项目推介会,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展示来安的发展魅力、城市品味,文化底蕴。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着力培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专业市场,开发一批具有来安特色、市场前景广阔的旅游商品。推进参与式文化旅游项目,鼓励开展民风民俗民乐展示,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

7、进一步规范秩序,切实加强对旅游产业的行政执法。成立专门机构,配齐、配强旅游行政执法人员,落实执法经费、配备交通工具,为旅游行政执法提供人员、资金上的保障。健全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定期会同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对旅游市场进行专项治理整顿。加强对景区(点)的监管力度,完善旅游安全应急预案,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净化旅游市场。

第四篇: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一般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由于文化产业明显地涵盖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和服务三大领域,该产业的统计预测也就具有复杂性和高难度。清晰定义文化产业所涉及的行业内容有利于研究分析和政府决策。文化产业发展至今,已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群”,包括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产品流通业和文化服务业。其中文化产品制造业根据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书报刊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工艺美术制造业等。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主要包括文具用品批发业、工艺美术品批发业、图书报刊批发业、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批发、文化体育用品零售业、图书报刊零售业等。文化服务业指专门从事文化的服务部门,主要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广告业、旅行社、旅游酒店、游览景区管理、摄影扩印服务、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动漫业、文化艺术业、体育、娱乐业等。

湖南的文化与旅游产业在全国处于第一军团的地位。与排在前5位的广东、北京、山东、上海、浙江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但发展趋势良好,潜力巨大。在中部6省中综合发展水平排第1,旅游收入排第2。,文化与旅游产业总产值可望达到1239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325亿元),比约增长20。在宏观经济环境向好的情况下,预计,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增长在15―20左右,文化产业增加值可望达到375亿元,旅游总收入将达到664亿元。文化与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需解决目前存在的4个问题:即政企不分、激励政策不完善,竞争激烈、利润下降,民族地方特色淡薄、地区发展失衡,以及国际竞争力低下等问题。

一、湖南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湖南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产值与规模

20,湖南文化与旅游产业(以下简称大文化)总产值为1037.87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271.08亿元,旅游总收入453.57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9亿美元。年末全省拥有艺术表演团体93个、文化馆125个、博物馆和纪念馆72个、公共图书馆120个,省内广播电台11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2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82.47,省内电视台15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2.42;2005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82.81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2.2。20上半年累计旅游总收入260.7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156.8亿元。产业发展突出特点是:①多数企业产值规模偏小。2005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文化企业基本集中在长沙,而长沙市产值过5000万元的28家,过亿元的12家,过10亿元的2家。②集团化快速扩张的要求明显。目前,湖南已初步形成了出版、广播影视、报业等八大文化产业集团。其中,省级出版、报业、广电、电影四家集团的总资产超过150亿元,占法人单位资产总数的32.1。

2、结构与速度

2005年,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7.71,预计年底,这一比重将在10以上。大文化产业2005年的内部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支柱行业中,旅游产值占产业的比重43.7,新闻出版产业12.92,广播影视集团1.93,文化娱乐29.3,动漫画1.90;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4.56。

“十五”期间,湖南文化产业加大了投资力度,累计投资额约300亿元人民币;大文化产业增加值163.86亿元(其中旅游约75.23亿元),“十五”期间年均递增速度为22.9(剔除旅游后为17.3),与“九五”期间年均增速12相比,2006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呈显加速度增长态势。

3、优势行业特点

进入21世纪,大文化产业成为湖南的第1大优势产业,到“十一五”末,其产值比重将占湖南GDP的15。文化产业中,优势突出的行业有五: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业、报业、文化娱乐业、动漫画。

新闻出版总量指标全国排前8位,效益指标全国排第5位,湖南出版集团连续4年入围中国最大企业500强,并成为全国重要的出版基地;广播电视电影业在国内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金鹰节、《快乐中国》、《超级女声》等品牌等在国内具有极强的辐射力;《体坛周报》的发行和广告均占据了全国体育类报刊5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全国综合实力最强、发行量最大的体育类报纸;文化娱乐业则在歌厅、KTV、酒吧、演艺吧、温泉沐浴等有超速的发展,仅省会长沙就拥有大小歌厅、酒吧、演艺吧等演艺场所4000多家,每天吸引40万人,每年经济收入达20多亿元。动漫画更是领先中国,拥有国内第一个卡通原创驰名商标“蓝猫”,以及“虹猫”、“山猫”等一系列原创卡通形象,拥有动画研发、制作、出版、发行、教育和传媒机构共18

家,2005年产动画片2.5万分钟,年产值20多亿元,占中国动漫画产值的60。

4、体制、环境与地位

体制:产业与事业并重并存、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的初级阶段。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文化事业发展变化的产物。湖南的文化体制改革起步早,行动快,收效大。局部看,少数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已彻底离开事业母体并成功的发展为国内知名品牌;全局看,文化经营性企业从事业单位剥离的不够彻底,2006年湖南文化事业财政支出与文化产业投资大体相等,约20亿元。处于一种文化产业和事业体制并重并存状态,文化体制和机制改革尚未走出初级阶段。

环境:面临国际同业的急剧竞争态势,产业制度和发展政策处于探索期。“十五”期间,国家先后出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湖南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成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政策推动力。面对WTO后国际同业进入湖南,一些探索性的制度、政策的推动力正在减弱,虽然出现个别企业和品牌竞争力增强,但湖南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尚未形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国际国内激烈竞争环境的大考验。

地位: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仍处于第一军团的地位,但有下滑的趋势。2005年,湖南文化产业以增加值(不含旅游)排位,居国内第9位,前8:广东、北京、山东、浙江、上海、江苏、福建、河南(339亿),的增加值排序是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北京、湖南、上海,增加值后退3位;以占GDP的比重排国内7位,前6为: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天津、福建。2005年湖南旅游收入达到421.2亿元,旅游收入全国第12位,中部6省第3位。

(二)文化与旅游发展问题及深层原因

1、竞争激烈,利润率下降问题

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激烈竞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朝阳产业”,被日本经济学家和国内部分人士戏称为“21世纪的最后一块暴利蛋糕。”自底,文化部出台向非公有制经济敞开文化经营大门的政策意见后,湖南的文化产业在国际、国内众多的竞争对手的全面夹击下,快速增长的同时利润率明显下降。例如,2005年,湖南新闻出版行业总收入134.02亿元,实现利润10.2亿元,收入比20增长67.13%,利润只增长26.24%;湖南电广传媒集团主营收入18.14亿元,实现利润4.39亿元,收入比增长了87.4,利润只增长60,利润率下降明显。文化产业利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双向的,即多元竞争引发的产品(服务)价格明显下跌和经营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的大幅提高。

2、民族地方特色淡薄(结构失调),地区发展失衡问题

文化的竞争是思想创造力的竞争,也是民族特质的竞争。在动慢画行业中,世界3大品牌“米老鼠”、“阿童木”、“蓝猫”的巨大成功,既充分证明“创意”就是竞争力,又深刻印证“民族文化”为底料的文化产品才具备国际竞争力。湖南的文化支柱产业中,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产品比例偏低,兜售外国西方文化的比重居高不下。特别是旅游景点和休闲产品中,文化含量低,自然资源成分高。因此,文化的民族价值和旅游的文化价值,在结构上普遍失调,大文化内部产值结构偏重与旅游、娱乐和新闻出版,文化产业的供给与市场的需求在城乡之间出现巨大反差。文化和旅游产业在省内地区间发展不平衡。2005年,长沙市文化和旅游增加值达到242.85亿元,占当地GDP的16,全省文化增加值48.78;张家界市文化和旅游增加值41.57亿,占当地GDP的37.6,全省文化增加值8.35;郴州市文化和旅游增加值38.75亿,占当地GDP的8.1,全省文化增加值7.18。以上3市的文化和旅游增加值合计占湖南总量的64.31。其他11个地州市共享余下的35.69。

3、机制改革,政策完善问题

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仍没有完全改革到位的突出表现在:公益性文化单位和准公益性文化单位两大块。公益性文化单位,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科技馆等,因获得政府的全额投入和工资福利保障,内部机制改革动力缺失;准公益性文化单位,如表演团体、艺术院校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产业化经营效益苦乐不一,终因部分获得政府财政投入和补贴支持,缺少市场危机感,体制创新进展缓慢;总的原因是改革有3怕,“想改不敢改”。一怕政治风险,文化是意识形态,触及党的喉舌阵地;二怕经济风险,文化单位是国有资产,担心资产流失;三怕社会风险,人员安置不好易触犯众怒。不过,“十五”期间的系列文化产业政策不够完善的问题正在引起部分省市的重视。2006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了10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南京市迅速作出反映,8月10日召开的全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会议,推出“1 4”一揽子文化产业发展新政策文件。湖南急需出台有关保持领先地位的一系列新政策文件。

4、速度快,国际竞争力低的问题

“十五”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普遍超过GDP的增长速度。2005年湖南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比GDP快了近1倍,形成文化产业在GDP中的“蛋糕”不断扩大的良好趋势。我们对这种趋势不宜过分乐观,因为无论国家和各省市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都普遍低下。从大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看,2005湖南才7.71,中国平均2.13;同等口径美国和英国在年前就分别达到12和10,意大利高达25,日本18。从业人员占全部人员的比重看,20美国4.8,英国7.7,中国1.7;提高湖南大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5、深层原因

目前,中国与文化相关的服务产业的发展水平相对发达国家明显偏低,一段时期内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已经形成的巨大消费需求,这就在客观上为外国文化产业提供了觊觎的市场空间。据保守估计,目前这个我国文化产业无法填补的空间至少在5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在中国正在经历着由传统模式向市场经济下的商业模式转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3大深层矛盾:

一是文化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与过大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资源分散和集约化程度低的问题重点表现在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单位。用于文化建设的财政资源分散在成千上万的重复建设、效益低下的单位,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又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性要求与文化原创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在经济学的垄断竞争理论中,保持产品差异被认为是维持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力量的关键。文化产品的差异首先是来自价值观及表达手段的独特性;文化差异也是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可以依赖的比较优势。一方面由于战争和人为的破坏,不仅使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而且贻误了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由于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政策方针,人才相对缺乏,造成了旅游和文化产品的相对滞后。

三是文化产业传统的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化要求之间的尖锐矛盾。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快车道”,成功地组建广电、报刊、出版等8个集团公司,实现了“强强联合”和“资产重组”。但是,如何将结构调整与体制转型结合起来,解决资源配置机制混乱,仍然在摸索之中。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与市场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困扰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

二、湖南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一)发展指数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文化和旅游的发展既是人类文明和生活方式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量产业发展的标准不是经济指标的增长,而是全面满足人们群众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程度。依此,产业发展指数可由多方面的综合指数的构成。文化产业和其他经济产业不同,具有更强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其发展指数应兼顾政治发展和社会发展指标。

文化产业的发展综合指数计算方法有二:时间序列法和目标参照法。时间序列法一般是将各项指标的当年数值除以上一年数值得到该单项指数Xi;目标参照法,首先要根据国民全面小康计划的要求,设定各项指标的目标值。然后将各项指标的当年数值除以目标值得到该单项指数Xi。在计算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综合指数时,我们筛选了如下7个指标:人均文化产业增加值指数(X1)、人均旅游收入指数(X2)、电视人口覆盖率指数(X3)、城镇人均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额指数(X4)、农村人均文化娱乐和教育服务消费指数(X5)、农村恩格尔系数(X6)、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指数(X7)。本文的发展综合指数就是上述7项指标的加权值。即: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指数=0.15X1 0.15X2 0.2X3 0.16X4 0.14X5 0.1X6 0.1X7

按照以上的两种计算方法,得出了湖南2006年的文化及旅游发展综合指数分别是1.0818和0.615。也就是说,从时间序列看,2006年湖南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总体上比2005年改善8.18,从全面小康目标的差距看,2006年湖南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综合结果距小康目标有(1-0.615)的距离,即相差38.5。

表15-12005、2006年湖南文化及旅游发展综合指数

指标项 时间序列目标参照

2005年2006年2006年

X11.2341.19390.671

X21.1841.18380.674

X31.003910.924

X41.0751.0420.526

X51.11091.120.35

X61.03851.01960.769

X70.99050.99690.968

发展综合指数1.094041.081830.615

数据来源:依湖南省统计局2004―2005年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出

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文化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比2005年略有放慢,根据预测,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增加值速度比上年减慢4,城镇人均文化消费增长放慢3.5。同时农村人均文化娱乐教育消费水平目标差距很远,达到65。

(二)发展趋势

1、发展趋势判断

2006年第三季度,湖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主力集团企业比上年同同期增产约19以上,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约20以上,因此,初步判断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25亿元。20将会持续这一良好的趋势。理由如下:

一是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将继续倾向与扩大内需,构建和完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国内和湖南居民的有效文化消费需求将得到明显释放,加上文化产业的利润仍然可观,将会刺激文化产业新一轮增长。

二是湖南的新农村建设将取得初步成效,农民增收能力有所增强,人均文化娱乐和教育支出比例在明显增加。同时,自2005年底,中央发布《进一步发展农村文化的意见》以来,湖南整个农村文化发展的体制环境应该有了一定的改善,长沙、株洲、湘潭等文化中心地区在农村文化事业投入稳步增加,将带动农村文化市场的升温。

三是随着国家文化局、广电总局对国产动画片保护政策的细化,国产动画片全面进入黄金时段,湖南动慢业的国内领先优势将进一步发挥,加之金鹰卡通产业科技园等重大文化工程项目的相继建成,将带动来年相关文化产业链的良性快速增长。

2、2007年文化与旅游产业增长预测

时间序列预测结果:“十五”期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年递增速度达到17.3,“十一五”计划递增速度为15,2006年的实际增长达到19。我们用时间序列预测2007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为17.6,即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82.46亿元人民币。而过去6年里,旅游总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高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速度,达到21.5。随着休闲理念普及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大副提高,大众旅游将进入高峰期。我们用时间序列预测2007年湖南旅游总收入的增长速度为20,即旅游总收入将达到664.03亿元人民币以上。

比重法预测结果:根据湖南省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十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GDP的比重平均增速15。依据“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计划与,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7。湖南省统计局运用投入产出法预测到20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实际上,2006年已经达到4.5。我们乐观的预测2007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7,而2007年湖南GDP正常增长不低于9,即7832.42亿元人民币,那么文化产业增加值相应将达到368.12亿元人民币。

以上两种预测方法取平均值,2007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75.29亿元人民币。

(三)横向比较

中部是华夏文明发祥地,具有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部六省横穿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如:河南的中原文化,湖南、湖北的湘楚文化,安徽的徽文化,山西的晋文化,江西的红色文化和道教文化,各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资源十分丰富、各有千秋。但经过短期的市场经济洗礼,各省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拉开了一定的差距。

首先从发展综合指数的比较中不难发现,湖南和湖北文化与旅游综合发展水平排在前列,分别达到0.615和0.612,高出全国平均发展水平6.6;河南0.578,与全国平均相同;其他3省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5.72以上(详见表15-2)。值得注意的是,湖南2个单项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电视人口覆盖率X3和农村恩格尔系数X6;另外,湖南2005年人均旅游收入只有673元,在中部排在第五,仅高于安徽。

其次,6省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差异明显。对比2005年数据,6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按大小排列如下:湖南4.2,河南3.2,湖北3.1,山西2.2,江西2,安徽1.8。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00亿的有河南、湖南和湖北。按照国际惯例,超过GDP5的产业才称得上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那么中部没有一个省的文化产业具备支柱产业的特点,不过湖南离该标准最近。

第三,6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速度不一。湖南旅游发展速度排第4,文化增加值速度排第2。“十五”期间,GDP递增速度排序结果是:江西12.38,山西11.78,河南11.38,湖南10.24,安徽10.2,湖北10.1。2005年旅游收入增长速度排序是:山西41.4,江西32.9,河南26.4,湖南22.1,安徽16.1,湖北14.4;文化产业增加值递增速度排序:河南26.7,湖南22.3,湖北11.8,山西11.6,江西10.8,安徽7.8。

表15-22005年中部6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指数比较(目标参照法)

指数项湖南河南湖北江西安徽山西全国平均

X10.6710.5800.5550.3130.2470.4550.500

X20.6740.8190.7470.7420.4740.8700.404

X30.9240.9620.9990.9540.9500.9580.958

X40.5260.3800.4530.3950.4390.2680.454

X50.3500.2100.3860.2990.2750.1290.268

X60.7690.8810.8490.8150.8790.9050.877

X70.9680.9820.9500.9410.9780.9960.900

发展综合指数0.6150.5780.6120.5410.5440.5330.577

数据来源: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得出

三、2007年湖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文化和旅游是21世纪经济发展最大的亮点,也是湖南经济崛起最后一次机会。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保持文化及旅游产业发展步伐。针对上述分析的4个问题和发展速度减缓的趋势,2007年应重点采取如下对策,以解决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

1、抓紧落实2006国务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意见,政事、政企彻底分开,完成“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职能转化。

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文化体制,是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坚持这个方向,就是要把那些仍然停留在“计划”的思维模式转变为“市场”的思维模式。过去那种等靠要的行政事业发展模式无法在竞争国际化的大环境里有效释放人的文化创造力,最好的文化产品一定是在市场竞争机制下生产出来并流行于市场,为媒体等社会潮流的引领者认知和接受,继而影响大多数民众。2006年,湖南以长沙市为试点启动了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员聘用、岗位管理和内部分配等三项人事制度改革,其效果有待求证,因为没有跟政府财政断奶的事业单位人,本质上始终是端着钢饭碗,任何改革措施对“钢饭碗”刺激是极其有限的。因此,要使文化体制改革收到实质性成效,2007年的重要改革对策就是政事、政企彻底分开,使文化事业单位面向市场而不是政府,政府行政部门要帮助事业单位稳步走向市场而不是随手不管;通过市场化商业运作模式,完成政府部门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职能转化。建议具体行动:一是探索建立党管方针政策、人大立法规范、政府依法行政、社会自治自律的新型文化管理体制,二是对于公益性文化单位,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科技馆等,政府可改变“投入”机制和方式,以实现变“办”为“管”的半市场化改革;三是对于准公益性文化单位,如表演团体、艺术院校等经营性单位,可实施企业化改造,给予一次性的财政支持和长期税收优费政策,实现市场化商业运作。

2、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提高文化旅游产业赢利能力,吸引文化投资。

产业政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文化与旅游产业成为21世纪新经济最大亮点在于它的低能耗和绿色环保。按照国家科学发展战略要求刚性指标,湖南在未来的4年中要将能耗降低到每万元GDP1.12吨标准煤(2005年是1.4),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任务还十分艰巨。发展文化产业十分有利这一战略目标和刚性任务的完成。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源不外乎两条:内生和外引。内生需要一整套的产业激励政策和鼓励文化消费政策,就会有效释放文化创造力;外引――尤其是引进战略投资者,需要改善投资环境,限制过度竞争,确保产业的长期赢利能力。河南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借鉴:截止2005年底,河南省发改委、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等21个政府职能部门,制定、出台了22个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在资金投入、资产处置、收入分配、劳动保障、法人登记、税收减免、人员分流、离退休人员安置等方面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支持。

3、做强文化中心城市的同时,注重开发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和市场,突出民族文化特色。

启动以长沙为核心的文化中心城市建设,主要是按照湖南“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一区三带”战略,加大文化重点工程的投入。湖北准备用73亿元打造15个文化产业园,形成清江巴土民族民俗文化带、武当神农两山文化带、鄂东南红色文化带和三国文化带,以赶超湖南;云南的乡村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投入少、见效大,成为7大文化产业支柱之一,如丽江将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完美结合,打造了世界级旅游品牌。而湖南“十一五”计划中,长沙中心文化区只有12个小的重点文化工程项目。这显然对保持湖南在中部的文化产业领先地位不利。因此,2007年要在加大长沙市文化产业投入的同时,加快三个文化特色带(京广线、潇湘流域、大湘西)的开发建设。尤其是注重开发农村文化与旅游产业和市场。湖南有丰富的乡村民族文化资源,应尽早尽快地开发以乡村文化和民俗文化为底蕴,生态文化、休闲文化为潮流的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链,打造节能、绿色、高效的文化产业新基地。

4、重点扶持核心文化企业集团,培育文化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世界文化市场四分天下:美国占有市场总额的约43%,欧洲34,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其他国家占有剩余的4份额。美国文化抢占中国市场的代表作被概括为“3大片”:硅谷“芯片”、好莱邬“大片”和麦当娜“薯片”;日本文化产品抢占中国的市场销售额最大的是动画片;韩国则抢占了中国的“青春偶像片”市场。发达国家依仗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掌握文化产业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逐步推动全球文化产业向垄断化、规模化和高投入、高科技化发展同时,通过在全球推行新自由主义,来兜售本国的文化制品,贩卖其生活形态,试图侵入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内核。因此,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国民经济和民族文化双重安全。

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同志说过“产业格局的建立要有国际视野,要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的限制,做大做强现有的8个文化产业集团,同时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文化产业集团,打造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不断增强我省文化产业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湖南文化与旅游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文化安全的需要。提升湖南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方略有二:一是打造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培育能进入世界财富500强的文化企业集团,获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话语权。但必须意识到将湖南8个文化集团捆绑也抵不过美国文化巨鳄AOL时代华纳公司的1/100!即便将中部6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都加起来(136.5亿美元),也不及AOL时代华纳公司2005年市值的1/10!AOL时代华纳实际上是一个航空母舰群。因此,必须打造高效率的“航空母舰”,才能以小胜大。二是构建集群式创新能力,培育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湖南文化产业除了出版集团、广电集团等8强外,余下的全是中小企业。后者具有极大的创新活力,但缺乏创新规模经济性(RoyRothwell1993),虽然散在的小企业所组成的产业无法形成整体竞争力,但可以通过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构建集群式创新,既保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又促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集成,从而实现创新规模经济性。这样,就好象将整个文化产业变成一个拥有文化创新力的高效的巨无霸,必形成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5、产品文化和创意文化并举,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承并重。

文化创意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文化产业是创意的产业、内容的产业,但又离不开传统文化尤其是实物文化资源的积累。文化产业发展要处理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即产品文化和创意文化并举,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承并重。上海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上海的影视业、出版业、时尚设计、广告业等行业曾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06年的文化创意产值占GDP的7.5;首都北京2005年文化创意产值达960多亿元,占北京市GDP的14%以上。湖南目前文化创意产值只占GDP的2.5。因此,在优先发展旅游、出版、影视等支柱行业的同时,特别重视湖南在全国的动慢优势地位发挥,努力培养动慢专业人才,举全省之力扶持动慢创意,加快建设以动画片为核心的全国动慢产业基地,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和规模效应,成为中国动慢艺术的集散地!

6、始终坚持文化与旅游发展互动策略:在旅游发展中注重增加文化的含量,文化发展要为旅游发展增强后劲,优化资源整合,促进品牌提升。

文化和旅游对国民经济具有推动作用。但有一个条件:只有文化和旅游的互动融合才会有效协调带动国民经济及地区间的和谐发展,产生加速度,形成核心力。2006年湖南的旅游收入中文化价值比重偏低,多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不足、品位不高,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不多,影响了湖南旅游发展后劲和文化旅游前景。

中部地区的河南和江西,旅游发展就明显带有文化互动的特性,特别是2005年河南的旅游总收入和增长速度分别达到800.2亿元和26.4,总收入是湖南的1倍。同期江西旅游旅游收入增长速度32.9,比湖南多10.8。江西“十一五”旅游规划把整合井冈山“革命摇篮”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重点,提出红色旅游强省战略,使2010年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0亿,占旅游总收入的40。湖南能与井冈山红色旅游发展抗衡的只有张家界生态旅游。“十一五”期间,整合湘西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与一体,促进张家界旅游品牌国际名牌化,将是湖南旅游与文化互动融合发展的重大工程,建议加快湖南本土文化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的综合研究开发,加快建设湘江生态经济带文化旅游项目和省内其他高品位的文化旅游链。用文化旅游带动湖南休闲产业、休闲经济的生动化。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勇,《实现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跨越若干问题的思考》,湖南统计网,2006年6月3日

2、刘鸣泰,《湖南出版产业发展状况与发展思路》,中国出版网,2006年5月12日

3、孙安民,《北京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北京日报,2006年2月8日A4版

4、佚名,《云南民族文化和娱乐产业发展对策》,云南网WWW.YUNNAN.CN,205月21日

5、刘新荣,《湘西土家族,苗族服务文化的生态属性》,船山学刊,2005/2期,第147-148页

6、刘新荣,《论少数民族文化创新与湘西旅游核心竞争力》,企业技术开发,2005/11期,第87-89页

《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Hzq

家,2005年产动画片2.5万分钟,年产值20多亿元,占中国动漫画产值的60。

4、体制、环境与地位

体制:产业与事业并重并存、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的初级阶段。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文化事业发展变化的产物。湖南的文化体制改革起步早,行动快,收效大。局部看,少数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已彻底离开事业母体并成功的发展为国内知名品牌;全局看,文化经营性企业从事业单位剥离的不够彻底,2006年湖南文化事业财政支出与文化产业投资大体相等,约20亿元。处于一种文化产业和事业体制并重并存状态,文化体制和机制改革尚未走出初级阶段。

环境:面临国际同业的急剧竞争态势,产业制度和发展政策处于探索期。“十五”期间,国家先后出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湖南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1―2010)》等一系列文件,成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政策推动力。面对WTO后国际同业进入湖南,一些探索性的制度、政策的推动力正在减弱,虽然出现个别企业和品牌竞争力增强,但湖南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尚未形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国际国内激烈竞争环境的大考验。

地位: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仍处于第一军团的地位,但有下滑的趋势。2005年,湖南文化产业以增加值(不含旅游)排位,居国内第9位,前8:广东、北京、山东、浙江、上海、江苏、福建、河南(339亿),20的增加值排序是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北京、湖南、上海,增加值后退3位;以占GDP的比重排国内7位,前6为: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天津、福建。2005年湖南旅游收入达到421.2亿元,旅游收入全国第12位,中部6省第3位。

(二)文化与旅游发展问题及深层原因

1、竞争激烈,利润率下降问题

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激烈竞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朝阳产业”,被日本经济学家和国内部分人士戏称为“21世纪的最后一块暴利蛋糕。”自2004年底,文化部出台向非公有制经济敞开文化经营大门的政策意见后,湖南的文化产业在国际、国内众多的竞争对手的全面夹击下,快速增长的同时利润率明显下降。例如,2005年,湖南新闻出版行业总收入134.02亿元,实现利润10.2亿元,收入比2000年增长67.13%,利润只增长26.24%;湖南电广传媒集团主营收入18.14亿元,实现利润4.39亿元,收入比年增长了87.4,利润只增长60,利润率下降明显。文化产业利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双向的,即多元竞争引发的产品(服务)价格明显下跌和经营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的大幅提高。

2、民族地方特色淡薄(结构失调),地区发展失衡问题

文化的竞争是思想创造力的竞争,也是民族特质的竞争。在动慢画行业中,世界3大品牌“米老鼠”、“阿童木”、“蓝猫”的巨大成功,既充分证明“创意”就是竞争力,又深刻印证“民族文化”为底料的文化产品才具备国际竞争力。湖南的文化支柱产业中,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产品比例偏低,兜售外国西方文化的比重居高不下。特别是旅游景点和休闲产品中,文化含量低,自然资源成分高。因此,文化的民族价值和旅游的文化价值,在结构上普遍失调,大文化内部产值结构偏重与旅游、娱乐和新闻出版,文化产业的供给与市场的需求在城乡之间出现巨大反差。文化和旅游产业在省内地区间发展不平衡。2005年,长沙市文化和旅游增加值达到242.85亿元,占当地GDP的16,全省文化增加值48.78;张家界市文化和旅游增加值41.57亿,占当地GDP的37.6,全省文化增加值8.35;郴州市文化和旅游增加值38.75亿,占当地GDP的8.1,全省文化增加值7.18。以上3市的文化和旅游增加值合计占湖南总量的.64.31。其他11个地州市共享余下的35.69。

3、机制改革,政策完善问题

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仍没有完全改革到位的突出表现在:公益性文化单位和准公益性文化单位两大块。公益性文化单位,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科技馆等,因获得政府的全额投入和工资福利保障,内部机制改革动力缺失;准公益性文化单位,如表演团体、艺术院校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产业化经营效益苦乐不一,终因部分获得政府财政投入和补贴支持,缺少市场危机感,体制创新进展缓慢;总的原因是改革有3怕,“想改不敢改”。一怕政治风险,文化是意识形态,触及党的喉舌阵地;二怕经济风险,文化单位是国有资产,担心资产流失;三怕社会风险,人员安置不好易触犯众怒。不过,“十五”期间的系列文化产业政策不够完善的问题正在引起部分省市的重视。2006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了10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南京市迅速作出反映,8月10日召开的全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会议,推出“1 4”一揽子文化产业发展新政策文件。湖南急需出台有关保持领先地位的一系列新政策文件。

4、速度快,国际竞争力低的问题

“十五”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普遍超过GDP的增长速度。2005年湖南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比GDP快了近1倍,形成文化产业在GDP中的“蛋糕”不断扩大的良好趋势。我们对这种趋势不宜过分乐观,因为无论国家和各省市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都普遍低下。从大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看,2005湖南才7.71,2004中国平均2.13;同等口径美国和英国在2000年前就分别达到12和10,意大利高达25,日本18。从业人员占全部人员的比重看,2003年美国4.8,英国7.7,中国1.7;提高湖南大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5、深层原因

目前,中国与文化相关的服务产业的发展水平相对发达国家明显偏低,一段时期内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已经形成的巨大消费需求,这就在客观上为外国文化产业提供了觊觎的市场空间。据保守估计,目前这个我国文化产业无法填补的空间至少在5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在中国正在经历着由传统模式向市场经济下的商业模式转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3大深层矛盾:

一是文化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与过大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资源分散和集约化程度低的问题重点表现在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单位。用于文化建设的财政资源分散在成千上万的重复建设、效益低下的单位,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又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性要求与文化原创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在经济学的垄断竞争理论中,保持产品差异被认为是维持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力量的关键。文化产品的差异首先是来自价值观及表达手段的独特性;文化差异也是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可以依赖的比较优势。一方面由于战争和人为的破坏,不仅使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而且贻误了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由于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政策方针,人才相对缺乏,造成了旅游和文化产品的相对滞后。

三是文化产业传统的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化要求之间的尖锐矛盾。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快车道”,成功地组建广电、报刊、出版等8个集团公司,实现了“强强联合”和“资产重组”。但是,如何将结构调整与体制转型结合起来,解决资源配置机制混乱,仍然在摸索之中。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与市场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困扰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

二、湖南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一)发展指数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文化和旅游的发展既是人类文明和生活方式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量产业发展的标准不是经济指标的增长,而是全面满足人们群众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程度。依此,产业发展指数可由多方面的综合指数的构成。文化产业和其他经济产业不同,具有更强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其发展指数应兼顾政治发展和社会发展指标。

文化产业的发展综合指数计算方法有二:时间序列法和目标参照法。时间序列法一般是将各项指标的当年数值除以上一年数值得到该单项指数Xi;目标参照法,首先要根据国民全面小康计划的要求,设定各项指标的目标值。然后将各项指标的当年数值除以目标值得到该单项指数Xi。在计算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综合指数时,我们筛选了如下7个指标:人均文化产业增加值指数(X1)、人均旅游收入指数(X2)、电视人口覆盖率指数(X3)、城镇人均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额指数(X4)、农村人均文化娱乐和教育服务消费指数(X5)、农村恩格尔系数(X6)、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指数(X7)。本文的发展综合指数就是上述7项指标的加权值。即: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指数=0.15X1 0.15X2 0.2X3 0.16X4 0.14X5 0.1X6 0.1X7

按照以上的两种计算方法,得出了湖南2006年的文化及旅游发展综合指数分别是1.0818和0.615。也就是说,从时间序列看,2006年湖南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总体上比2005年改善8.18,从全面小康目标的差距看,2006年湖南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综合结果距小康目标有(1-0.615)的距离,即相差38.5。

表15-12005、2006年湖南文化及旅游发展综合指数

指标项 时间序列目标参照

2005年2006年2006年

X11.2341.19390.671

X21.1841.18380.674

X31.003910.924

X41.0751.0420.526

X51.11091.120.35

X61.03851.01960.769

X70.99050.99690.968

发展综合指数1.094041.081830.615

数据来源:依湖南省统计局2004―2005年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出

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文化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比2005年略有放慢,根据预测,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增加值速度比上年减慢4,城镇人均文化消费增长放慢3.5。同时农村人均文化娱乐教育消费水平目标差距很远,达到65。

(二)发展趋势

1、2007发展趋势判断

2006年第三季度,湖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主力集团企业比上年同同期增产约19以上,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约20以上,因此,初步判断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25亿元。2007年将会持续这一良好的趋势。理由如下:

一是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将继续倾向与扩大内需,构建和完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国内和湖南居民的有效文化消费需求将得到明显释放,加上文化产业的利润仍然可观,将会刺激文化产业新一轮增长。

二是湖南的新农村建设将取得初步成效,农民增收能力有所增强,人均文化娱乐和教育支出比例在明显增加。同时,自2005年底,中央发布《进一步发展农村文化的意见》以来,湖南整个农村文化发展的体制环境应该有了一定的改善,长沙、株洲、湘潭等文化中心地区在农村文化事业投入稳步增加,将带动农村文化市场的升温。

三是随着国家文化局、广电总局对国产动画片保护政策的细化,国产动画片全面进入黄金时段,湖南动慢业的国内领先优势将进一步发挥,加之金鹰卡通产业科技园等重大文化工程项目的相继建成,将带动来年相关文化产业链的良性快速增长。

2、2007年文化与旅游产业增长预测

时间序列预测结果:“十五”期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年递增速度达到17.3,“十一五”计划递增速度为15,2006年的实际增长达到19。我们用时间序列预测2007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为17.6,即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82.46亿元人民币。而过去6年里,旅游总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高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速度,达到21.5。随着休闲理念普及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大副提高,大众旅游将进入高峰期。我们用时间序列预测2007年湖南旅游总收入的增长速度为20,即旅游总收入将达到664.03亿元人民币以上。

比重法预测结果:根据湖南省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十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GDP的比重平均增速15。依据“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计划与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7。湖南省统计局运用投入产出法预测到2010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实际上,2006年已经达到4.5。我们乐观的预测2007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7,而2007年湖南GDP正常增长不低于9,即7832.42亿元人民币,那么文化产业增加值相应将达到368.12亿元人民币。

以上两种预测方法取平均值,2007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75.29亿元人民币。

(三)横向比较

中部是华夏文明发祥地,具有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部六省横穿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如:河南的中原文化,湖南、湖北的湘楚文化,安徽的徽文化,山西的晋文化,江西的红色文化和道教文化,各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资源十分丰富、各有千秋。但经过短期的市场经济洗礼,各省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拉开了一定的差距。

首先从发展综合指数的比较中不难发现,湖南和湖北文化与旅游综合发展水平排在前列,分别达到0.615和0.612,高出全国平均发展水平6.6;河南0.578,与全国平均相同;其他3省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5.72以上(详见表15-2)。值得注意的是,湖南2个单项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电视人口覆盖率X3和农村恩格尔系数X6;另外,湖南2005年人均旅游收入只有673元,在中部排在第五,仅高于安徽。

其次,6省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差异明显。对比2005年数据,6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按大小排列如下:湖南4.2,河南3.2,湖北3.1,山西2.2,江西2,安徽1.8。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00亿的有河南、湖南和湖北。按照国际惯例,超过GDP5的产业才称得上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那么中部没有一个省的文化产业具备支柱产业的特点,不过湖南离该标准最近。

第三,6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速度不一。湖南旅游发展速度排第4,文化增加值速度排第2。“十五”期间,GDP递增速度排序结果是:江西12.38,山西11.78,河南11.38,湖南10.24,安徽10.2,湖北10.1。2005年旅游收入增长速度排序是:山西41.4,江西32.9,河南26.4,湖南22.1,安徽16.1,湖北14.4;文化产业增加值递增速度排序:河南26.7,湖南22.3,湖北11.8,山西11.6,江西10.8,安徽7.8。

表15-22005年中部6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指数比较(目标参照法)

指数项湖南河南湖北江西安徽山西全国平均

X10.6710.5800.5550.3130.2470.4550.500

X20.6740.8190.7470.7420.4740.8700.404

X30.9240.9620.9990.9540.9500.9580.958

X40.5260.3800.4530.3950.4390.2680.454

X50.3500.2100.3860.2990.2750.1290.268

X60.7690.8810.8490.8150.8790.9050.877

X70.9680.9820.9500.9410.9780.9960.900

发展综合指数0.6150.5780.6120.5410.5440.5330.577

数据来源: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得出

三、2007年湖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文化和旅游是21世纪经济发展最大的亮点,也是湖南经济崛起最后一次机会。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保持文化及旅游产业发展步伐。针对上述分析的4个问题和发展速度减缓的趋势,2007年应重点采取如下对策,以解决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

1、抓紧落实2006国务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意见,政事、政企彻底分开,完成“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职能转化。

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文化体制,是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坚持这个方向,就是要把那些仍然停留在“计划”的思维模式转变为“市场”的思维模式。过去那种等靠要的行政事业发展模式无法在竞争国际化的大环境里有效释放人的文化创造力,最好的文化产品一定是在市场竞争机制下生产出来并流行于市场,为媒体等社会潮流的引领者认知和接受,继而影响大多数民众。2006年,湖南以长沙市为试点启动了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员聘用、岗位管理和内部分配等三项人事制度改革,其效果有待求证,因为没有跟政府财政断奶的事业单位人,本质上始终是端着钢饭碗,任何改革措施对“钢饭碗”刺激是极其有限的。因此,要使文化体制改革收到实质性成效,2007年的重要改革对策就是政事、政企彻底分开,使文化事业单位面向市场而不是政府,政府行政部门要帮助事业单位稳步走向市场而不是随手不管;通过市场化商业运作模式,完成政府部门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职能转化。建议具体行动:一是探索建立党管方针政策、人大立法规范、政府依法行政、社会自治自律的新型文化管理体制,二是对于公益性文化单位,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科技馆等,政府可改变“投入”机制和方式,以实现变“办”为“管”的半市场化改革;三是对于准公益性文化单位,如表演团体、艺术院校等经营性单位,可实施企业化改造,给予一次性的财政支持和长期税收优费政策,实现市场化商业运作。

2、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提高文化旅游产业赢利能力,吸引文化投资。

产业政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文化与旅游产业成为21世纪新经济最大亮点在于它的低能耗和绿色环保。按照国家科学发展战略要求刚性指标,湖南在未来的4年中要将能耗降低到每万元GDP1.12吨标准煤(2005年是1.4),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任务还十分艰巨。发展文化产业十分有利这一战略目标和刚性任务的完成。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源不外乎两条:内生和外引。内生需要一整套的产业激励政策和鼓励文化消费政策,就会有效释放文化创造力;外引――尤其是引进战略投资者,需要改善投资环境,限制过度竞争,确保产业的长期赢利能力。河南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借鉴:截止2005年底,河南省发改委、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等21个政府职能部门,制定、出台了22个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在资金投入、资产处置、收入分配、劳动保障、法人登记、税收减免、人员分流、离退休人员安置等方面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支持。

3、做强文化中心城市的同时,注重开发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和市场,突出民族文化特色。

启动以长沙为核心的文化中心城市建设,主要是按照湖南“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一区三带”战略,加大文化重点工程的投入。湖北准备用73亿元打造15个文化产业园,形成清江巴土民族民俗文化带、武当神农两山文化带、鄂东南红色文化带和三国文化带,以赶超湖南;云南的乡村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投入少、见效大,成为7大文化产业支柱之一,如丽江将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完美结合,打造了世界级旅游品牌。而湖南“十一五”计划中,长沙中心文化区只有12个小的重点文化工程项目。这显然对保持湖南在中部的文化产业领先地位不利。因此,2007年要在加大长沙市文化产业投入的同时,加快三个文化特色带(京广线、潇湘流域、大湘西)的开发建设。尤其是注重开发农村文化与旅游产业和市场。湖南有丰富的乡村民族文化资源,应尽早尽快地开发以乡村文化和民俗文化为底蕴,生态文化、休闲文化为潮流的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链,打造节能、绿色、高效的文化产业新基地。

4、重点扶持核心文化企业集团,培育文化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世界文化市场四分天下:美国占有市场总额的约43%,欧洲34,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其他国家占有剩余的4份额。美国文化抢占中国市场的代表作被概括为“3大片”:硅谷“芯片”、好莱邬“大片”和麦当娜“薯片”;日本文化产品抢占中国的市场销售额最大的是动画片;韩国则抢占了中国的“青春偶像片”市场。发达国家依仗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掌握文化产业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逐步推动全球文化产业向垄断化、规模化和高投入、高科技化发展同时,通过在全球推行新自由主义,来兜售本国的文化制品,贩卖其生活形态,试图侵入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内核。因此,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国民经济和民族文化双重安全。

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同志说过“产业格局的建立要有国际视野,要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的限制,做大做强现有的8个文化产业集团,同时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文化产业集团,打造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不断增强我省文化产业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湖南文化与旅游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文化安全的需要。提升湖南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方略有二:一是打造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培育能进入世界财富500强的文化企业集团,获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话语权。但必须意识到将湖南8个文化集团捆绑也抵不过美国文化巨鳄AOL时代华纳公司的1/100!即便将中部6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都加起来(136.5亿美元),也不及AOL时代华纳公司2005年市值的1/10!AOL时代华纳实际上是一个航空母舰群。因此,必须打造高效率的“航空母舰”,才能以小胜大。二是构建集群式创新能力,培育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湖南文化产业除了出版集团、广电集团等8强外,余下的全是中小企业。后者具有极大的创新活力,但缺乏创新规模经济性(RoyRothwell1993),虽然散在的小企业所组成的产业无法形成整体竞争力,但可以通过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构建集群式创新,既保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又促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集成,从而实现创新规模经济性。这样,就好象将整个文化产业变成一个拥有文化创新力的高效的巨无霸,必形成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5、产品文化和创意文化并举,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承并重。

文化创意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文化产业是创意的产业、内容的产业,但又离不开传统文化尤其是实物文化资源的积累。文化产业发展要处理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即产品文化和创意文化并举,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承并重。上海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上海的影视业、出版业、时尚设计、广告业等行业曾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06年的文化创意产值占GDP的7.5;首都北京2005年文化创意产值达960多亿元,占北京市GDP的14%以上。湖南目前文化创意产值只占GDP的2.5。因此,在优先发展旅游、出版、影视等支柱行业的同时,特别重视湖南在全国的动慢优势地位发挥,努力培养动慢专业人才,举全省之力扶持动慢创意,加快建设以动画片为核心的全国动慢产业基地,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和规模效应,成为中国动慢艺术的集散地!

6、始终坚持文化与旅游发展互动策略:在旅游发展中注重增加文化的含量,文化发展要为旅游发展增强后劲,优化资源整合,促进品牌提升。

文化和旅游对国民经济具有推动作用。但有一个条件:只有文化和旅游的互动融合才会有效协调带动国民经济及地区间的和谐发展,产生加速度,形成核心力。2006年湖南的旅游收入中文化价值比重偏低,多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不足、品位不高,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不多,影响了湖南旅游发展后劲和文化旅游前景。

中部地区的河南和江西,旅游发展就明显带有文化互动的特性,特别是2005年河南的旅游总收入和增长速度分别达到800.2亿元和26.4,总收入是湖南的1倍。同期江西旅游旅游收入增长速度32.9,比湖南多10.8。江西“十一五”旅游规划把整合井冈山“革命摇篮”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重点,提出红色旅游强省战略,使2010年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0亿,占旅游总收入的40。湖南能与井冈山红色旅游发展抗衡的只有张家界生态旅游。“十一五”期间,整合湘西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与一体,促进张家界旅游品牌国际名牌化,将是湖南旅游与文化互动融合发展的重大工程,建议加快湖南本土文化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的综合研究开发,加快建设湘江生态经济带文化旅游项目和省内其他高品位的文化旅游链。用文化旅游带动湖南休闲产业、休闲经济的生动化。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勇,《实现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跨越若干问题的思考》,湖南统计网,2006年6月3日

2、刘鸣泰,《湖南出版产业发展状况与发展思路》,中国出版网,2006年5月12日

3、孙安民,《北京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北京日报,2006年2月8日A4版

4、佚名,《云南民族文化和娱乐产业发展对策》,云南网WWW.YUNNAN.CN,2004年5月21日

5、刘新荣,《湘西土家族,苗族服务文化的生态属性》,船山学刊,2005/2期,第147-148页

6、刘新荣,《论少数民族文化创新与湘西旅游核心竞争力》,企业技术开发,2005/11期,第87-89页

《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Hzq

第五篇: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抢抓交通区位改善带来的机遇,推动我县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今年4月至5月,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对我县旅游产业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听取了县旅游局的情况汇报,组织旅游企业及重点乡镇座谈,深入各重点景区和在建旅游项目调研。调研组认为,我县旅游产业经过十余年的集中打造,现已初具规模,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但要抓住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我县还任重道远,发展定位还应进一步明晰,发展战略还应进一步深化,发展措施还需进一步强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

石柱旅游自启动至今,现已基本形成了以黄水为龙头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特色旅游产业正在逐步形成。

一是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旅游景区持续打造。围绕体现“绿色生态、土家风情、历史文化”三大特色,突出“原始性、独特性和垄断性”三大特征,县委政府组织县级相关部门和有关乡镇全力开展了旅游资源挖掘、保护和包装工作,现已挖掘形成旅游单体资源168个。代表性的旅游资源有: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千野草场、西沱古镇、中国一号水杉母树、河嘴银杏堂、巴盐古道、藤子沟水库、六塘龙骨寨、百里土家民族长廊及生态景观走廊等。同时,持续开展旅游景区打造工作。目前,已建设相对成熟并向游客开放的景区有5个,分别是:AA级景区毕兹卡绿宫、黄水药用植物园、千野草场、油草河和三教寺秦良玉陵园。正在开发建设的景区5个,分别是:太阳湖国际旅游度假区、月亮湖民俗文化旅游区、河嘴银杏堂、悦崃枫香坪和西沱古镇。

二是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完善了部分景区间的连接道路和景区内的旅游道路,忠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已开工建设渝利铁路和即将开工建设丰石高速公路;重点景区基本实现了通水、通电、通气、通讯无盲区;旅游服务业初步形成,现有2家旅游开发公司,1家旅行社和2家旅游门市部,旅游接待宾馆200多家,开发了莼羹、连苔、野生菌宴和土家汤锅等土家特色菜系,旅游商品生产企业10多家,歌舞娱乐场所19家,部分满足了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需求。

三是旅游规划和营销初显成效。编制完成了《石柱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黄水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大风堡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黄水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及西沱古镇、千野草场、黄水月亮湖环湖旅游、太阳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黄水区域旅游发展、鱼池岩口、冷水现代农业观光等十二个单项规划。加大旅游营销力度,以“黄水林海”为核心的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和以“西沱云梯街”为核心的西沱古镇成为“巴渝新十二景”。西沱古镇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大风堡自然保护区和千野草场分别被评为重庆最美的森林和重庆最美的草地。还成功举办了森林旅游节、辣椒文化节等节会活动。“绿色石柱.休闲夏都”已初步形成品牌效应,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接待游客45万人次,旅游收入1.2亿元。

四是旅游招商有较大突破。成功引进了由甲、浦辉、九福照、康居、康庄物业、龙唐等公司,协议引进资金20余亿元,开工建设了黄水月亮湖民俗文化旅游、太阳湖国际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枫香坪土家民俗文化和土司历史文化旅游项目、黄水季佳度假酒店、黄水休闲度假花园、西沱古镇保护和旅游综合开发等项目,重点景区景点的深度建设开发开始起步。

二、我县旅游产业发展还任重道远

客观分析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可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需要我们未雨绸缪、克难攻坚,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一)我县旅游产业迎来了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

1.交通区位的改善将吸引游客大量涌入。随着石忠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重庆至石柱的时空距离由4个多小时缩短至2小时,重庆主城及周边区县到石柱变得更为便利,今年夏季到我县出游的旅客有可能出现 “井喷”。同时,随着渝利铁路开工建设和石丰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四高一铁一水”的大交通体系将逐渐形成,渝利铁路建成后重庆至石柱的车程将进一步缩短至 1个小时,石柱将由重庆东部的边陲小镇变为“1小时”圈内的“后花园”,成为重庆至华中、华东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为我县旅游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极为便利的交通条件。

2.扩大内需的举措将促进旅游项目集中进驻。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风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启动内需、提振经济。长期存在的“项目找资金”变为现在的“资金找项目”,不少资金“等着项目下锅”,不少旅游项目争相入驻石柱,太阳湖、月亮湖、云梯街等旅游资源都成功引进开发业主。今年以来,我县旅游项目集中大规模建设,旅游景区开发明显提速,全县旅游招商和景区开发出现多年少有的乐观形势。

3.实体经济的萧条将带来以旅游为主的服务业的相对繁荣。随着金融危机下大量外向型企业的倒闭关停,国内实体经济出现产能过剩,由国家引导和市场推动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正在全国范围内渐次展开。旅游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资源消耗少、市场需求大、劳动密集等特点,必将成为产业结构调整期间国家重点扶持产业,我县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4.居家模式和旅游模式的转变为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将更多地追求高品质生活,将更多的时间和金钱用于休闲娱乐,用于精神享受,旅游将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消费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此背景下,人们的居家模式和旅游模式正悄然发生转变,这为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一是居家模式转变的机遇:黄水已成为外地客户购房居家的重要目的地。现在,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人已不满足于一年四季居住在同一个地方,追求的是更加舒适的居家环境,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同时拥有两地甚至三地的住房。以主城为主的具有一定购买力、又想逃避夏季酷热的客户,看中了黄水的气候条件和空气质量,大量涌入团购、团建房屋,作为他们避暑消夏的第二个家。据不完全统计,在黄水购买或修建房屋的外地客户现已达到了100余家,这将成为推动石柱休闲旅游消费的重要力量。二是旅游模式转变的机遇:石柱将成为更多更大群体的.旅游目的地。人们旅游出行已由以前单纯的观光游,逐步转变为休闲度假游。我县“绿色石柱.休闲夏都”的旅游定位正好符合这一旅游模式,将吸引更多的旅游人群到石柱休闲度假。

(二)我县旅游产业发展还面临不少制约因素

1.资源包装力度不够,吸引力不强。我县旅游单体资源虽然达到了168个,但散、小、弱现象突出,不精、不特、不集中,包装打造的力度不够,基本处于没有开发或者低层次、低水平开发状态,旅游产品不新、新品不精、精品不强,与周边区县的旅游产品相比尚缺乏竞争力,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

第六篇: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概述。

县委、县政府和县旅游局领导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之初就充分认识到我县的铜鼓文化,壮族歌舞戏曲文化,苗、瑶、彝等民族风情等民族文化必将成为我县的主要优势旅游资源之一。结合我县实际,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以开发奇特自然风光项目为支撑,挖掘、展示我县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为灵魂”的旅游发展战略;确定了我县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精品发展方向是:以莲城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以“世外桃源”坝美景区为龙头,沿西西线、邱广线和县境内衡昆高速公路两则重点打造和开发部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寨,为将来的三省五地州旅游联合开发和州内旅游线路联合开发奠定基础。

二、开发现状。

经过近十年来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不断宣传与挖掘,不仅使古老纯朴的壮族文化内涵与奇特自然景观相结合使“世外桃源”坝美景区在极短的两三年内名闻全国,壮族三月花街节、壮乡礼乐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也逐步成为我县对外宣传的亮丽品牌。

到今年,我县已逐步开发和向上级申报的民族文化特色生态旅游村共有:坝美镇村坝美村、八宝镇三腊村、旧莫乡昔板生态村、旧莫乡的板榔村、莲城镇的法棚村、莲城镇冷水沟村、者兔乡的西牙村等7个景点。坝美村特色以壮族古老的水车灌溉、牛耕、民族服饰织染加工、藤竹木石生活用具展示等劳作文化展示为主,三腊村特色以瀑布景观、古驿道马帮遗存文化和壮族传统文化为主,法棚村特色以传统的壮族山歌、岜夯鸡、千层粑、粽子等风味食品展示及农家乐为主,昔板村特色以壮族的杆栏建筑和秀丽田园风光为主,板榔特色村以河流、泉水、瀑布等山水风光和斗鸡、斗牛行等民俗活动体验为主,西牙村特色以原始壮族杆栏民居和传统的铜鼓舞、牛头舞、手巾舞等传统文化为主,冷水沟村特色以新型壮族民居风格、河流及泉水风光为主。

三、宣传促销措施。

我县利用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和全国公共长假期景区活动安排等机会,把它们推向更广阔的旅游市场,使它们在丰富我县旅游活动内容中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发展。

一是在我县举办的七届“昆明国际旅游节xx分会场”活动中,我们把有特色的各族歌舞艺术等集中在活动期间展示,或在“五一”、“国庆”、“春节”三个黄金周期间邀请民间文艺队到坝美景区进行展演。如壮族的跑马、放河灯、沙戏、手巾舞、龙牙歪(牛头舞)、纸马舞、兵器舞、铜鼓舞和民歌,苗族的芦笙舞、爬花杆、射驽、吹枪,彝族的铜鼓舞、弦子舞、长笙舞等,省内外的游客在短暂旅程中对我县的独特民间艺术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感到十分新奇和高兴。

二是把有特色的壮族三月三赶花街、四月接皇姑、七月半放河灯等民族节日向外界宣传,并灵活调整“昆明国际旅游节xx分会场”的举办日期,使之与传统节日同时进行,维持民族节日的原生态性。

三是加大对优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提升与保护力度,提高我县民族文化在省内外的知名度。

主要措施有:

1、新建铜鼓广场、民族博物馆和柯仲平纪念馆等人文景点。

2、改建或扩建莲湖公园、皇姑庙和马蹄井等古迹。

3、修复侬氏土司衙署、文庙、护国寺、万寿寺、昊天阁、都天阁等古迹。

4、对原有的壮族民间洞经音乐进行编排、整理、创新,组建“壮乡礼乐演奏团”投入旅游市场。

5、在部分重大节假日期间,组织我县最具特色的铜鼓舞、手巾舞等民间文艺队到xx民族村壮族村进行展演,锻炼其市场适应能力。

四是在我县组织xx支部生活摄影协会会员采风、华文作家笔会会员采风、国内百名记者“世外桃源”采风、全省道德研究会会员采风、全国稻作文化研究会员采风、“丽哉,孟僚”壮族文化专题片拍摄等活动,深度挖掘我县各民族的稻作、铜鼓、服饰、民歌、乐器、舞蹈等古老文化,使它们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四、取得的成效。

我县十年来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工作不仅得到省、州政府领导的肯定,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是我县编导的《壮乡礼乐》在xx省第四届民间歌、舞、乐展演赛中获得“彩云金奖”,xx年9月《壮乡礼乐》获得xx省首届“石宝山杯”洞经音乐邀请赛金奖;二是峰岩洞村人类洞穴居文化被载入上海吉尼斯纪录;三是xx县城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四是坝美景区建设项目在xx年被列为全省72个重点建项目之一;五是我县被列为全省首批文化产业特色试点县;六是我县被批准为xx民族体育特色县。

民族文化因旅游发展得到重生,旅游因民族文化的加入而更具魅力,我们深信xx独特的民族文化潜力会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县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将拥有更加灿烂而美好的明天。

第七篇: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增强机遇意识,更新发展理念

旅游产业是最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优势产业,**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努力使**这座工业立市的城市,逐步向科技新城、生态新城和商务花园城市发展。在旅游产业发展理念上坚持“大旅游、大好发展、大产业”,

将强化市场主体、城市营销等新的旅游发展理念融入产业发展规划,真正做到以国际化的视野、战略性的思维推动旅游产业大发展。

二、强化政府主导,加快发展速度

实施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战略,是我国许多新兴旅游城市快速崛起的成功经验。我市是一个工业立市的城市,但发展旅游业的先天优势和基础条件比较好。作为我国南方的铁路枢纽,公路四通八达,航空便捷,具有旅游可进入性强的特点。**资源丰富,品位较高。根据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大力推进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战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扶持政策,加强对我市旅游产业的政策驱动和资金投入,在旅游规划、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打造旅游产业链、城市形象营销、培育旅游人才队伍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大力旅游产业,推进我市建设科技新城、生态新城的进程。

三、深化产品建设,促进产业升级

针对我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缺乏具有很强吸引力的主打旅游产品和旅游精品的现状,应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的适度从宽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有选择性地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建设。

要重点完善和提升炎帝陵、桃源洞、酒埠江风景区、大京湖旅游区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服务功能,提升这四个相对成熟景区的品质,以创建国家等级旅游区为目标,加速景区提质上档的进程,打造成带动作用大的旅游精品,增强我市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打造以**市城区为龙头、以**县和醴陵市为两翼的**城市群休闲游憩区。加快**县和醴陵市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提质,完善**市城区的购物、休闲、娱乐、餐饮、会展等服务功能。充分挖掘诗圣杜甫等骚人墨客在**留下的诗词歌赋等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湘江风光带文化长廊和亭台楼阁。以空灵岸、资福寺等的宗教旅游、科普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和醴陵市的书院文化旅游、山水旅游、工业旅游为吸引点,以**市城区绝对优势的区位和交通条件,配套合理的的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服饰流通中心为游客集聚核能,建设集聚能力强、和长沙及湘潭旅游产品差异性大、产业链长的**城市群休闲游憩区。

请国际品牌的旅游策划公司,策划和包装针对海外旅游市场的炎帝陵、神农谷探险旅游项目。

充分利用两型社会建设中高能耗、高污染工业企业转型的机遇,将废弃的工业生产场地开发成以窄轨列车为景区内交通工具的、个性化的游乐园。

创新红色旅游发展方式,引入红色历奇项目,将红色文化、时尚的历奇项目与绿色生态旅游相结合,包装和建设好茶陵工农兵政权纪念馆、红军标语博物馆、万寿宫等红色旅游景区(点),打造纵贯106国道的红色旅游精品线。

四、强化市场营销,打造旅游目的地

**拥有国际化的旅游资源却未能打造出国际化的旅游产品,拥有绝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却未能成为湖南旅游的集散中心,拥有丰富的有文化内涵的山水资源却未能成为**生态休闲的旅游目的地,主要原因是**旅游市场营销的缺失。**旅游迫切需要以政府主导的旅游城市公共形象的营销,迫切需要创新旅游营销模式,加大旅游营销力度,打造完整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要加强与强势媒体的合作,加强区域合作,主动对接长沙、湘潭、衡阳等地成熟的旅游线路,借船出海。和长沙、湘潭捆绑营销,共同打造**旅游目的地。继续举办炎帝陵公祭、服饰文化节等影响深远的节会活动,提高**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河西旧城改造和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工程中,在**火车站附近,注意增加炎帝、空灵岸等**地域文化元素和标志性符号,营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氛围。

同时,**旅游产业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围绕旅游六要素整合资源,打造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提高旅游产业化水平。

第八篇: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加快推进农机产业发展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实需要。我县从2016年初启动农机产业园项目建设,到2016年底获市政府重庆市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授牌,一步一脚印造就了一个农机产业园。目前,正值产业园区建设关键期,或为鼓劲呐喊,或为抛砖引玉,本文将试论其发展之路。

一、粗略看前景,抉择之路乐观

(一)较大的市场蛋糕。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逐年增加,以及市场内在需求的拉动,农机行业行情持续看涨。2016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达3382.4亿元,是2016年的3倍;据预测,2016年将达4000亿元以上。我市正在申报中国微耕机之都,现有相关生产企业100家左右,年产量100余万台,2016年实现产值50亿元;按规划,2016年产值将突破500亿元。武陵山区农机化程度普遍较低(如我县虽为国家农业机械化示范县,但2016年底农机综合水平也仅为44.01%)。经调查,我县周边27个市县(重庆市6个、贵州省10个、湖南省8个、湖北省3个)2016年有农业机械约70万台,初步估计5年内市场需求将达100万台以上,市场空白至少在30万台、60亿元以上。此外,本地区规模性农机生产企业、销售企业都较少,区域外企业也尚未有效渗透, 2016年地区农机工业产值为10.9亿元,仅占全国的0.38%,可谓一块处女地,为本地企业发展留足了成长空间和时间。

(二)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每年外出务工人次全国约1.5亿人、我市约700万人、我县约20万人),农村劳动力短缺越演愈烈,农机的大规模使用有其强大的内生动力。同时,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发展道路已成必然,提升机械化普及率从而提升劳动生产率成为国家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农机具生产、购置、更新等方面的政策补贴和税收减免力度空前,一般情况为每台机器补贴总价的30%(总补贴额不超过5万元)。重庆市作为老工业基地,由摩托车行业拓展而来的农机企业特别是微耕机企业发展较好,明确提出打造全国最大的小型农机装备制造基地和小型农机产品集散中心,极大地刺激了农机市场,也为我县农机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三)可贵的区域优势。仅就小范围特别是武陵山区而言,我县在农机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从交通区位方面看:我县地处渝、鄂、湘、黔4省市边区武陵山中心腹地,500公里半径内有4个省会城市、10多个地级城市和200余个县市;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及国道319线、326线贯穿县境,是我市东南门户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从政策支持方面看:武陵山扶贫攻坚和我市关于五大功能分区的战略中,都将机械工业列为区域重点支持产业,农机发展契合政策。同时,我县农机产业园被定位为重庆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其发展得到市政府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就县级层面来说这在周边区县是绝无仅有的。另外,我市体制机制优势突出,比如对农机的补贴方面,对相同农机,我市的补贴标准为35%左右、湖南为17%左右、贵州仅为15%左右。从产业基础方面看:我县农机产业在规划、招商引资等方面已顺利起步:就产业规划而言,按园中园思路将农机产业园布局于县工业园区内,规划占地1500亩,为武陵山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就招商引资而言,已正式入驻企业7家、意向入驻企业10余家,其中富福锻压公司将投资20亿元;就基础建设而言,年内将累计完成投入1.25亿元。目前,已投产徐州宋氏车业有限公司电动三轮车等项目12个,农机具交易中心入驻农机经销企业21家、农机品牌22个。

二、冷静析现状,发展之路漫漫

(一)看外部,竞争激烈。表现有二:其一,行业霸主根基已稳,不会轻易割舍一城一池。在优惠政策和市场需求趋动下,国外知名企业都已经进入了我国市场,且其产品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如占据北美50%市场的迪尔公司,已在津、京、豫等地扎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打捆机等销量名列世界前茅的凯斯纽荷兰公司,已在黑、沪等地立足;产品畅销世界140余个国家的爱科公司,已在疆、黑、桂等地站稳。同时,国内大型农机企业加速膨胀发展,鲁、浙等地的农机气候已成。如潍坊被誉为中国农机城,现有农机生产企业近500余家、2016年产值达1500亿元,占全国半壁江山。其二,行业新军群起夺食,免不了一番激烈竞争。从宏观上看,各省市在国家大政策和产业市场的引导下,纷纷各显神通,积极抢夺农机市场蛋糕;从微观上说,周边湘潭的湖南农机产业园、武汉的中国武汉国际农业装备交易中心、成都的四川现代农机产业园都是各自省份的战略性农机产业基地,我市梁平的农机产业园也风头正劲。这些园区或在技术、物流、投入等支撑,或在区位、交通等条件,较我县有优势,决定了我县农机产业的崛起之路免不了激烈竞争,注定一路荆棘。

(二)看内部,支撑尚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问题。农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对农机产品性能、质量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要求很高。为此,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专业人才、产业工人等支撑是重中之重,而这方面恰是我们的最大短板。二是物流问题。物流事关生产资料的进和生产产品的出。目前,我县正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且初显成效,但总体来说仍处于物聚而不流、物流而不畅的初始阶段,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仍然较小。三是配套问题。农机产业涉及到产品研发、零部件生产、机械组装、调试检测、产品展销、售后服务等方面,需要集群式招商或是引进整条产业链方能支撑其发展。但目前,整机生产大企业对落地我县兴趣不够,零散的小企业也持有疑虑,导致我县在项目引进上比较困难,整个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三、沉着谋发展,崛起之路可待

(一)抓规划定位,进一步理清思路。简单随意的无头苍蝇式发展和反反复复的折腾式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大忌,易浪费资源、耽误时机和挫伤信心。为此,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一是建立目标体系。按照短期、中期、长期分别对产业产值规模、发展定位等方面予以明确和细化,到2016年,园区建设形象初显;到2017年,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产业产值100亿元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站稳武陵山区区域市场,初步打开南方丘陵片区市场。二是确立功能分区。按照功能完善、集约发展、分区布局的原则,重点打造一个基地、四个中心功能分区,即农机产品制造基地和农机展销交易中心、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中心、实用人才培养中心、农机售后服务与区域维修中心。三是树立主打产品。农机产品有几千种,就短期而言,应围绕能适应本区域地形地貌条件、能满足本区域主要经济作物农机化需求的原则,着重发展小型农机,重点打造中小型微耕机、水稻烘干机、小型农用三轮车等拳头产品,拓展金银花烘干、植物油料榨取、蔬菜脱水保存等内销性强的农机产品。

(二)抓项目建设,进一步活跃园区。没有企业生产、毫无活力的园区顶多只是一片厂房。2016年10月,时任副市长童小平在我县《关于建设重庆市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的请示》上就指出农机产业基地的关键是抓到重大项目。对此,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积极筑巢。巢好凤自栖,要迅速完成征地拆迁、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加快完善园区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厂房、公用设施等配套建设,完善园区发展条件,使企业能够拎包入住。二是全力引凤。以产业化、集群化为目标,大力引进技术先进、竞争实力较强的农机企业。要做好产业转移承接,主动接受农机产业辐射;要真正地走出去,请进来,创新项目跟踪落实和服务机制,为重大项目报批、落地、建设、投产提供全方位一条龙优质服务,力争大项目、大企业入驻,打造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三是加速集群。生产要素配套是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规模再大、实力再强的企业也需要互助合作。要积极发展协作配套企业,聚集和培育发展关联度高、配套性强、互补性好、产业链长的中小配套企业,加快形成园艺植保、农业机械等优势产业集群,降低物流成本,夯实产业基础。

(三)抓配套完善,进一步强化支撑。产业配套往往决定着产业成败。市上指出我县农机产业到2017年整个产业要形成100亿级的生产能力,本地零部件配套率超60%、全市行业占比达20%以上。为此,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强化人才支撑。整合培训资源,加大新型农机具、农艺种植、经营管理技能知识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类高端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县职教中心的作用,为园区发展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和蓝领工人,实现园区、学校的良性互动和共赢。二是升级服务能力。按照提高效率、提升质量、降低成本的要求,以一个基地、四个中心为平台,大力培育发展金融、物流、中介等服务业,加快构建农机大市场、大服务、大品牌。以参加品牌展会等方式展示、推荐园区,到2016年,初步形成规模较大、影响较好的区域性农机产业园形象。三是突出技术创新。要加快建成农机产业自主创新平台,推进新产品开发及技术成果转化。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初步形成科研开发、主机制造、成套装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一体化产业体系。

(四)抓保障强化,进一步增强后劲。政策是产业发展的保障,要从组织领导、税费扶持等方面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围绕把农业制造打造成百亿级支柱产业,咬定青山不放松,组建农机产业园议事协调机构,落实人员,负责园区规划建设的统筹协调、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的研究决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解决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强化政策扶持。从信贷、资金帮扶、税费减免返还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打造投资政策洼地,吸引更多外商前来投资。创新思路,探索采取工业地产模式平衡产业园区资金瓶颈。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建设。研究组建主要开展农机融资服务的金融租赁公司。制定农机产品输出物流补贴政策,全力争取将生产的农机纳入国家、市级农机补贴目录。三是抓好向上衔接。我县的农机产业园是得到市级层面认可的,已明确由市经信委、市农委对该基地进行动态管理并评估验收。要主动向上级部门衔接汇报,积极争取政策资金、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搭上我市500亿元农机产业规划和发展的东风,真正把我县产业园打造成市级基地。

实事求是地讲,我县的农机产业是凭空造就的陌生产业,此前毫无相关产业基础和工作经验,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凡事都需摸着石头过河,加之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其发展壮大之路注定艰辛而漫长。但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将是其发展的机遇期、黄金期,需要全县上下咬定目标不放松,共同努力,培育其发展壮大,最终实现崛起武陵、走向全国。

第九篇: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加速了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旅游业已逐渐发展成为第三产业龙头。目前,国家已明确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推进,针对镇党委、政府以“南山竹海”为中心和龙头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华东知名旅游休闲观光区的决定,全镇坚持“生态立镇,旅游兴镇”战略,按照“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原则,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逐步形成特色生态旅游新格局,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游客越来越新、越来越奇、越来越高的欣赏品位,让我们这一新兴的旅游镇不得不立足镇情,正确分析旅游业现状,从而一步一步走好开发路,走上品牌路,这样才能逐步培育壮大旅游产业,为全镇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一、发展旅游业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地理位置优越

xx镇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是溧阳南部丘林山区开发特色镇,全镇区域面积85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0万亩,辖10个行政村,1。8万人口。交通便利,距市区30公里,距宁杭高速入口20公里,境内戴横公路(xx—xx)和平横公路(xx—xx)贯穿南北。虽身处深山,但便捷的交通使其对接于各大城市旅游黄金通道网络之中。

2、气候适宜

xx镇隶属天目山脉,属丘林山区,大小山岭17座,吴越第一峰海拔541米。境内四季分明,水源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湿,季节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15。4℃,年降雨1200—1300毫米,无霜期为235天。土壤为黄棕壤,呈微酸性,植被丰富,有常绿阔叶林、落叶林、常绿针叶林、毛竹林等广泛分布。自然条件适宜,形成发展生态旅游独特优势。

3、自然资源富足

作为xx南部丘陵山区开发特色镇,茶、桑、栗、果、竹五大优势产业成为我镇特色农业支柱与主导,在占全镇总面积70的山林中,共分布着4万余亩翠竹、3万余亩板栗、1万余亩桑园、1万余亩茶园、5千余亩果园,正在建设的南山农业生态观光示范园更是前景喜人。

3、旅游资源丰富

境内有国家4A级天目湖——南山竹海旅游度假区,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凭借2万余亩翠竹这一自然景观,该景区被外界称为“天然养吧”,其他还有古松园、南山寿泉、古兵营遗址、古石桥等20余处特色自然景点,与此同时,结合李家园中心村建设,投资6000万元的田园风光区和投资8000万元的乡村旅游区的规划工作正式启动,以“农家乐”的形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成为不断提升xx旅游档次和内涵的重要内容。

4、旅游商品开发潜力大

境内有野竹笋和板栗等真空包装食品系列,有李子、樱桃、水晶梨、柿子等四季鲜果系列,有香峰寿眉、南山寿眉、南山黄茶、珍稀白茶等茶叶系列,有土鸡、竹鸡、野鸭、野山羊等野味火锅系列,有竹席、竹帘、竹雕、竹鞋等竹制品系列,这些农副产品及特色食品已逐步成为各地游客购物和餐饮的首选,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竹木业、珍稀花卉苗木、新品瓜果、畜牧业、蚕桑业等壮大发展,将为旅游食品、纪念品开发提供很好的原材料市场。

5、政策优惠

国家已经采取一系列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政策措施,对旅游业升温具有极大促进作用。我市多次召开旅游工作会议,详细研究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相应出台。我镇全力以赴以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为主要项目广泛招商引资。这些都为我镇旅游业发展奠定基础。

6、旅游投资热潮高涨

凭借20xx年初南山竹海风景区与天目湖旅游公司的成功联营,为全镇旅游产业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到目前为止全镇旅游产业开发累计投资近亿元,国内外许多客商纷沓而至,积极加入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投资开发,推动了xx旅游业快速发展。

(二)、劣势浅析

1、旅游软环境亟待改善

一是景区所在地群众和景区经营者之间在土地、山林征用及工程项目承建方面矛盾突出;二是旅游从业人员观念较为落后,对旅游业的认识还未能真正到位,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三是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不能满足旅游业日益发展的需要;四是全镇群众普遍对旅游产业开发特别是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开发信心不足,旅游经营意识较差,这已成为制约我镇旅游业发展重要因素。

2、旅游硬环境较差

一是对现有景点完善开发投资力度不足,资金投入不到位;二是仍有多处鲜为人知的自然景点景观尚未开发;三是通往景区公路等级、通讯等基础设施比较差,部分景区(点)未通公路或通讯不畅;四是配套设施如宾馆、饭店少且档低次。

3、旅游资源开发迟缓,很难形成整体优势

我镇境内除南山竹海等少许景点具有接待能力外,其他如古松园、宋朝古兵营遗址、唐代古石桥、清风山等一大批自然、人文景观景点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未得到充分开发,尚不具备接待能力,旅游文化内涵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形成横涧旅游业“资源富集、但亮点少”的格局。

4、旅游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旅游业宣传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地方特色,宣传广度、深度不够,缺乏创新意识。

5、旅游商品开发不力。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经营比较落后,缺乏新、特、奇等地方特色,缺乏集中的旅游商品经营店和购物区域。

6、资金投入不够

xx镇是常州市级贫困乡镇,财政收入往往只能解决全镇机关干部生活和一些小投入的公益事业,而无力拿出更多资金用于旅游业投入,这也是制约横涧旅游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对策建议

围绕“生态立镇、旅游兴镇”的战略目标,以生态旅游为龙头,形成“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项目带动、整体推动”的生态旅游新机制,高起点做好xx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工作,并认真按照xx镇旅游产业开发总体规划的要求,认真进行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和景点建设工作,加大对全镇群众的旅游产业开发意识的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人人盼望旅游资源开发,个个愿意开发旅游资源的良好氛围,努力把横涧镇建成华东线上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新亮点。

1、提高认识,加强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涵盖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具有拉动投资和消费双重效应,能够刺激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等社会问题,是发展生态经济、富民强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产业突破口和结合点,同时,旅游业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大力配合支持,因此我们要加强旅游宣传和引导,从而形成全社会都支持配合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机制

建立一个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又兼备宏观调控手段,并有利于对旅游产业开发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又利于旅游业向大规模、深层次方向发展,符合镇情的旅游管理体制,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为此,针对横涧镇情,成立专门旅游产业开发管理机构,负责对全镇旅游工作实行宏观管理,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并监督其实施,制定旅游开发规划并审批实施,同时,协调处理旅游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重大问题,并监督有关部门执行。

3、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政府应制定专门政策,从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旅游业扶持。如安排一定财力用于旅游基础设施改善和旅游宣传工作等,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4、深挖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

文化在旅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着旅游业发展方向和兴衰。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是没有灵魂的旅游。我镇旅游资源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挖掘潜力很大。因此,必须加强旅游文化内涵发掘、提炼、利用,提高旅游文化内涵,形成横涧旅游独特亮点,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从而提高xx旅游的档次及市场占有份额。

5、加快旅游环境建设,提高横涧旅游业整体形象

一是加快以公路、通讯、电力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以宾馆、饭店、旅行社为龙头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三是加强旅游人才引进和现有从业人员培训工作,为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四是加强旅游宣传工作,提高xx旅游知名度。

6、大力开发旅游商品

一个地区旅游商品开发与状况,代表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兴衰。结合我镇实际,目前应重点抓好特色农副产品等旅游食品深度开发。同时,立足横涧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提高旅游商品竞争力和吸引力。

7、加强行业管理,坚持依法治旅

一是加强旅游产业开发制度建设,促使我镇旅游业走“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这一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依照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妥善处理和协调旅游产业投资经营者和景点所在地群众之间的矛盾;三是做好旅游市场整顿和规范工作,严厉打击欺客宰客等违法行为,创好旅游业发展良好外部环境;四是加强涉旅安全工作,强化安全意识,落实旅游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营造良好的旅游安全氛围,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8、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实现优势互补

加快与天目湖旅游区、平桥石坝、蓄能电站等景点串成一线的速度,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本地旅游观光,使我镇成为集旅游、度假、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华东知名旅游胜地。

第十篇: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和文化旅游产业八大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市政协将“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快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作为资政会主题。6月份以来,黄东升、郑在霞副主席带队赴有关县市区、市直单位和部分文化旅游企业,就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深入调研,召开各类座谈会8次,考察重点项目10个,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并赴XX市、XX市学习考察。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强化组织领导,抢抓政策机遇,大胆改革创新,着力转型升级,立足资源、生态和区位优势,不断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一)提升目标定位。市委三届九次全会作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将文化旅游产业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将确定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年”。实施八大工程,打造六大集聚区,培育五大特色品牌,突出文房四宝、生态休闲主题,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深度开发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人文旅游,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建设长三角地区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基地和苏浙皖交汇区域重要中心城市,积极争创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和中国优秀历史文化名城,努力打造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

(二)抢抓政策机遇。今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标志着示范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市XX县、绩溪、旌德三县纳入示范区核心区。全市上下抢抓《纲要》提出的财政、金融、土地、环保、产业等政策机遇,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加强政府主导,成立高规格领导组,设立产业发展办公室,每年安排1500万元引导资金,突出抓好30个重大项目建设。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八大工程规划,加快敬亭山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全力打造“山水诗乡、多彩宣城”文化旅游品牌。

(三)推进态势良好。文化旅游要素整合、基础设施配套、品牌宣传营销和旅游行业管理均有新进展,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接待游客15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9.84亿元,占gdp 14.2%。年上半年接待游客84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和16%。我市山水风光秀美,历史文化厚重,生态环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六城同创”成效明显,率先在全省通过创建省级生态市技术评估;美好乡村建设有力推进,乡村旅游蓬勃发展;高铁、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区位优势逐步显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二、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资源整合不充分、基础设施不配套、要素支撑不到位,景区分散、规模较小,精品不足、品牌欠缺等问题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

(一)文旅融合不深,主导品牌欠缺

第十一篇: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打造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的会议要求,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本乡实际,紧扣调研内容,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活动。

一、乐居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

一是产业优势。苹果、水稻田园风光独具特色,为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基础设施优势。全乡水利化程度高,三面光沟渠纵横交错,抗旱水窖遍布地块,为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业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

三是区位优势。昭大公路贯穿南北,渔洞水库专用线途径乐居、上街两个村,洒渔河烟柳与乐居、上街两个村遥遥相望。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容易进入过往游客的视线。

四是干部优势。有两支好的干部队伍,一支是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的村级干部队伍,一支是作风硬、吃得苦、能力强的乡级干部队伍,为宣传乐居和服务游客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五是群众优势。广大纯朴、勤劳、善良的乐居人民,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乐居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

根据乐居现状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特点,认为乐居的文化旅游产业可定位于:

一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发展种植业观光旅游。可以依托科技示范园,组织青少年开展“农村科技夏令营”活动,普及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可以结合昭大公路沿线引导群众发展庭院果园种植,根据节令适时开展春季赏美景、夏秋季摘果子活动,推动农村旅游经济,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发展水面养殖业观光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周家口子水库、桃树井水库从事水产养殖,还可以在水库周围添置一些必要的设施,方便游客垂钓和打捞。还可以设置餐厅,让游客自己品尝劳动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是发展地方民俗风情体验旅游。乐居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农村的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一年一度的新观音庙会,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会自发聚集到这个地方。老的烧香拜佛,年轻的唱歌嬉戏、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农村节庆旅游。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风俗,以农村老年协会为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文艺生活,体现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农村饮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土”和“特”,乐居的野菜、豆干、腊肉远近闻名,对过往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以乐居大河土地整理项目为契机,顺河绿化,打造“乐居烟柳”风姿,使之与绿油油的稻田相依为伴,真正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三、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建议:

1、要在政策上给与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区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区直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道路通讯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帮助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资源。

2、要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实施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文化旅游功能。

3、注重抓好农村文化旅游品的开发。一是要筛选出能显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旅游品。二是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装的基础上,按照旅游品的要求对一些民间艺术品或古建筑物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三是要加强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工作,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4、要注重文化旅游队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乡文化站的职能作用,千方百计吸引旅游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的农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十二篇: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是新形势下的朝阳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点和产业xx县的强大引擎。推动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已成为实现全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深入了解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近期,县政协组织调研组深入旅游景点和文化经营场所,通过现场查看、走访了解、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建设特色文化县、发展旅游重点县为目标,以提高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增强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实力为落脚点,根据省、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要求,结合全县文化资源禀赋,充分挖掘人文、自然、生态等方面的优势,着力加强“一区两园”(华夏文明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传承创新区、丹霞文化产业园、大沙河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努力构建具有临泽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倾力打造“中国枣乡·七彩丹霞·戈壁水乡·红色圣地”旅游名片,全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至目前,全县共有文化产业经营单位93家。

省级文化产业园——丹霞文化产业园按照“三大板块两环五区”(即:核心地质游览板块、丝路文化体验板块、民俗风情板块,丹霞地质游览环、丝路文化体验环,丹霞地质观光区、入口门景区、文化体验区、运动娱乐区、民俗体验区)的总体格局,各项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依托昭武古城、西游传说遗迹、丹霞山、丹霞广场和红西路军梨园口战役纪念馆,以保护生态环境、塑造城市景观、培育特色文化产业为目标,以红色圣地、田园风光、生态休闲、健身娱乐、国防教育和塞上江南风情于一体的县级文化产业园——大沙河生态文化产业园,各项基础设施已全面启动。同时,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发展氛围进一步浓厚。自以来,成功举办“激情广场爱国歌曲大家唱临泽篇”演出;连续三年举办“中国枣乡·魅力临泽”旅游文化艺术节,组织开展了“红旗飘飘”红歌传唱、“亲近大沙河,感受生态美”万人休闲健身跑步活动、“枣乡情”民族交响音乐会、“生态临泽”书画摄影展等文化艺术活动,在繁荣城乡文化生活的同时,提升了临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780万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1.05%。

建成大沙河生态旅游景区、七彩丹霞旅游景区、梨园口战役纪念馆、双泉湖景区、香古寺景区等一批省内外知名旅游景区,其中,丹霞景区被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梨园口战役纪念馆被批准为全国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双泉湖、香古寺景区被命名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双泉湖、黑河烟林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建成星级旅游饭店4家,发展特色“农家乐”85家。20,全县接待游客7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8.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7亿元,比上年增长88.5%。

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旅游规划相对滞后。

近年来,全县文化旅游产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还缺少一个统一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旅游与文化及相关产业融合度不高,文化带旅游、旅游促文化的发展机制还未形成,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目标、结构框架还不甚清晰,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没有显现出来。

2、规模偏小缺乏项目支持。

文化企业数量、规模、经营呈现“小、散、乱”的状态,经济效益不够理想;文化产业在招商引资、基础建设方面还没有大的项目和资金支撑,发展只停留在“小打小闹”上。旅游资源开发迟、开发程度低,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旅游产业开发仍处于起步开发、夯实基础、加强培育的阶段。

3、市场主体不强要素不健全。

文化产业市场发育不健全,以个体经营居多,传统项目比重大,上档次的综合性经营场所少,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旅游资源分属于条块多头管理,主管部门、乡镇自身投资能力弱,融资渠道相对较窄,一些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进展缓慢;旅游六大产业要素还不够匹配,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已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求,“过境游”与“过夜游”比例失调,旅游对相关行业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

4、文化旅游骨干人才严重短缺。

全县文化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少,业务素质较低,全县最大的文化经营企业丹霞旅游公司,经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文化旅游产业高端人才如文化创意、市场营销、投融资、企业管理等人才严重缺乏,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紧紧抓住全省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机遇,突出宜居宜游首位产业,着力建设具有自然人文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和知名旅游景区,培育一批骨干文化旅游企业,打造一批知名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科学编制规划,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依据

立足现有自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人文景观,坚持前瞻性、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科学编制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明确全县未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在全面落实政府批准的《张掖丹霞地质公园七彩丹霞景区规划》的基础上,精心做好华夏文明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传承创新区、丹霞文化产业园、大沙河生态文化产业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规可依,有章可循,避免盲目和重复建设,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二)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的项目作为示范和支撑。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地方独有或特有资源,以“兰洽会”、深圳“文博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为平台,积极实行“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实施重点招商,精确招商,吸引具实力、有品牌的企业投资文化产业。要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按照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和“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旅游资源入股、转让、租赁、承包等多种经营方式,构建多元化旅游开发投入机制,加大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担保力度,鼓励引导国家、集体、个人、外商等多种经济成份投资开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服务配套设施和经营性旅游项目。加快启动xx县丹霞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市场化运营,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搭建投融资平台。争取实施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创新国家级综合示范区项目,精心做好丹霞文化产业园、大沙河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县文化馆扩建、xx县数字放映厅等项目建设,为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搭建平台。开通七彩丹霞至大沙河景区旅游快速通道,建设丹霞旅游小镇,以七彩丹霞、大沙河景区、黑河湿地为支撑,精心培育丹霞奇观、绿洲风貌、生态景观、红色圣地为主的精品旅游线,完善xx县城游客集散中心服务功能,开发双泉湖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完善旅游服务要素市场,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培育临泽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深入挖掘资源,积极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发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深入研究“塞上江南”、“丝路明珠”中国第三阶梯才能看到的南国景观、七彩丹霞、绿洲、湿地、戈壁、沙漠等多彩的生态文化、河西走廊地域文化、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和中国枣乡品牌文化,并加以挖掘运用,着力打造以“中国枣乡——魅力临泽”旅游文化艺术节、“四月八”庙会为主的节会文化品牌;以七彩丹霞、西游遗迹、峡谷奇观为主的旅游文化品牌;以戈壁水乡、黑河湿地为主的生态文化品牌;以精品玉米制种、现代设施农业为主的农耕文化品牌;以梨园口战役纪念馆、汪家墩战斗遗址为主的红色文化品牌。实施“枣乡·丹霞”宜居宜游宣传文化工程,积极组织开展新闻采访交流、文艺创作采风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传播活动,促进“中国枣乡”文化品牌形象的传播,使旅游者充分体验和感受临泽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亮的文化形象,充分体验多彩的民俗风情,充分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康体养生和惊险快乐之美。

(四)强化宣传营销,以旅游业推进文化深度交流

以打造“中国枣乡·七彩丹霞·戈壁水乡·红色圣地”四张名片、提升临泽整体旅游形象为目标,采取“政企联手、部门联合、区域联动”的手段,整合资源和资金,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

一是强化主流媒体宣传。

运用网络、电视等现代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大、影响力高的特点,加大在央视、甘肃卫视、旅游专业网站的广告宣传力度;做好临泽旅游网及a级景区和星级宾馆旅游网与旅游专业网站联网对接,积极开展联网营销。

二是强化户外宣传。

继续做好国内重点城市机场、车站及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张掖丹霞及临泽旅游宣传广告,积极协调在高速公路临泽出入口及国道、省道xx县乡公路沿线设置完善旅游景区交通导览指示牌;在高速公路临泽出入口等处设置游客咨询服务台,旅游旺季免费发放《临泽旅游指南》明白卡。

三是强化节会宣传。

精心设计制作一本《临泽风光》画册、一张《临泽自驾游地图》和一张《临泽旅游指南》明白卡,参加国内“旅交会”、经贸洽谈会等宣传推介活动,努力拓展对外宣传空间;坚持每2—3年承办一次高规格、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文化节会或重大活动,提升临泽整体形象,扩大对外知名度。

四是加强区域合作。

组织重点旅游经营单位主动到周边及重点客源地搞宣传促销、搞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省区市和市内外旅行社的联系沟通,联手宣传促销、联合开发市场,构建资源共享、市场共推、优势互补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实现区域旅游发展合作共赢。

(五)重视人才培养,提高文化旅游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文化旅游经营人才、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引进机制,通过“送出去学、请进来教”等方式,提升现有文化旅游产业管理和经营人员的素质,依托全国知名高校委托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文化旅游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稳定和加强基层文化管理队伍,壮大民间文化演艺队伍,培育一支文化资源研究队伍。实行灵活宽松的引进政策,重点引进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鼓励社会人才投身文化旅游建设,深化职称评审改革,实现非公有制文化旅游企业人员在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等方面同等对待。

(六)建立互动机制,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发展

围绕省、市建设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基地“核心区”的目标,建立旅游与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融合机制,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形成“规划上统筹编制、政策上统一扶持、项目开发上统一打造、市场开拓上统一推介、人才培养上统一培训”的文化带旅游、旅游促文化的良性循环。围绕丝绸之路文化和临泽鲜明的地域文化资源,把文化元素贯穿到旅游景区项目设计、建设、管理、营销、服务的各个环节,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于“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之中,用文化包装旅游项目,增强旅游的魅力、活力、吸引力,提升旅游的内涵和核心竞争力;发挥旅游传播、传承文化的载体作用,为实现文化产品价值创造消费市场。

编排地方特色演艺剧目,搭建演艺平台;扶持开发刺绣、烙画、剪纸、面塑、葫芦雕刻等地方文化特色旅游商品及小包装便携式地方土特产品,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旅游与体育、农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丰富旅游内容,增加旅游产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第十三篇: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刚刚闭幕的县委全会和县人代会提出了“20xx年是全县的旅游突破年”,xxxx旅游业的发展再次被提上一个新的高度,这也将是今后全县的一项重点工作。

旅游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已经和汽车业、石油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永远的环保绿色产业”、“国民经济提升的催化剂”。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创造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据统计,与旅游相关的行业、部门已超过110个,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因此,很多地方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加大了旅游产品开发的力度,国内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竞争愈来愈激烈。但国内旅游产业整体水平较低,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可以说,要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分得“一杯羹”,机遇与挑战并存,前景和难度同在。

一、xxx旅游业发展的有关情况

有人说:xxx东北无旅游。虽很笼统,但从全省来看,旅游业已成为全省的支柱性产业。横向比较,昭通市的旅游业发展,与xxxx西黄金旅游地“第一军团”相比,仍属于“欠发达”地区,还属于“藏在深闺无人知”。目前,xxx县位于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靠后位置,处于“创业”阶段。

(一)xxx旅游业发展的历史。

xxx的旅游开发思路提出较早,但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形成规模。1986年,国家将旅游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就曾有人提出开发xxxx旅游,受认识和经济基础不足的制约,未能引起重视。xxx年,云天化厂曾计划在峰顶山建职工疗养地,但因故未搭成协议,这算是xxx发展旅游的起步。1994年、1995年各乡镇纷纷推出自己的旅游项目,县文体部门对xxxx坪森林资源、中岭九老洞溶洞、铜厂三河坝瀑布等旅游资源进行了考察和论证,旅游发展成为当时xxx的热点话题。到县内个体户首次对峰顶山、二十四岗进行旅游投资,开设餐旅、休闲、娱乐项目,xxx旅游业开发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20xx年,县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县、湖滨生态旅游县、文明幸福小康县”的奋斗目标,首次将旅游发展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同年12月,成立xxx县旅游局。xxx年,启动xxx县旅游规划编制工作。众所周知,受交通不便、移民工作等因素影响,xxx县旅游业发展进程缓慢。

(二)xxx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去年县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了“1245”发展思路;刚刚闭幕的县委全会,又将今年确定为“旅游突破年”。围绕旅游发展战略定位,从去年开始,全县旅游业发展全面提速,进入了快车道,如县城绿化亮化、公路沿线房屋量化、面山绿化等项目快速推进,围绕旅游要素培植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年,将立足“水上游、城中看、山上玩、乡村吃”的思路,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筹办“两赛一节”(龙舟、垂钓两大赛事和美食节)活动,大力发展水上娱乐项目和乡村旅游。在今年全市旅游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提出要加快推进金沙江高峡平湖旅游线建设,把水富、xxxx、永善、巧家4个县作为串珠状连接起来,重点打造好水富邵女坪和xxxx新城、湖心岛、金山寺。积极申报金沙江高峡平湖皮划艇、龙舟赛等“水上运动”项目,力争打造成中国水上运动训练基地。

(三)当前xxx旅游业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是旅游业的发展要素极不完善。集中表现为“游、购、娱、食、住、行”旅游六大要素处于培植阶段、十分薄弱、配套滞后、结构失衡。如交通不便,旅游酒店凤毛磷角,景点还未形成线路,等等。

二是旅游产品的品种结构过于单一。xxx旅游发展规划曾提出了xxx十大旅游项目,即:享水上娱乐、探原始森林、赏金江奇石、走石龙老街、望长江东转、登观斗佛山、游马湖遗址、品茶马文化、观xxx含笑、揽峡谷风光。尽管当前提出了“水上游、城中看、山上玩、乡村吃”的思路,但总体上看,旅游产品仍以观光型为主,结构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和多元。

三是旅游景区、项目对游客缺乏吸引力。目前xxx的旅游景点,既非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又非我有人无的独具创意的特色旅游项目,走的大众旅游路线,同质化严重,难以提升知名度,很难激发中远程游客专程前来旅游观光的兴趣。

二、xxx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

除去政府政策性支持,政府强势主导等因素,但就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分析,我们面临着较多的机遇:

(一)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蕴含无限潜力

中国人口基数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更加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而旅游成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潜在的旅游市场巨大。虽然,国内的旅游业蛋糕越做越大,竞争也越来越强,但我国旅游业发展整体水平偏低,旅游如同走马观花,停留在感官体验上,无法给游客带来高品质精神享受,很多游客返程后都感到身心俱惫,该有的身心愉悦、心旷神怡的感觉荡然无存。在看似繁荣、竞争激励的旅游业发展背后,依然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为此,国家提出旅游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步伐,云南省提出了旅游“二次创业”,这是全国全省旅游业提质增效、再上新台阶的摸索期、调整期,也是给我县旅游发展留下的较为难得的取得突破、追赶跨越的一段黄金期。

(二)休闲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新趋势。

休闲旅游,简而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不仅是游山玩水,简单地“放松放松”,与传统旅游相比,一动一静,一行一居,一累一闲,对传统的旅游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做了新的延伸,更多的是建立在旅游基础上的行为情趣,以达到丰富人生、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满足实现人类普遍存在的求知、求乐、求健、求美心理。休闲旅游是传统旅游的升级版。xxx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湖滨新城及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具有发展休闲旅游的潜力和条件。加之,县委政府提出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湖滨生态园林城,抓住了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当前生态游方心未艾,若能扬长避短、避开竞争激烈的观光旅游市场,将目标定位于休闲旅游,将xxx打造成为休闲旅游的终点站、目的地,而不是观光旅游的“中转站”,完全可以在休闲旅游上大做文章,并将大有可为。

(三)诸多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带来的效益不可估量。

旅游业发展必然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也是艰难的创业过程。xxx旅游资源不具有先天优势、也具有垄断性,更不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资源,因此,必须要走一条新路,经过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和开发,精心的包装以及有效的推广,使其成为标志性产品进入市场并形成品牌。从内生资源来看,有峡谷风光、万里平湖、魅力新城,有原始森林、良好生态;有历史遗址、人文景观等;从地理条件上看,处于川xxx黔大旅游格局的规划区、两个电站的中心区、蜀南竹海等热点旅游的辐射区。从外地发展经验来看,依靠培植旅游资源,形成的特色旅游地的经验值得借鉴,如蜀南竹海。从发展要素上看,科技的元素投入使用,及文化与科级的对接等模式,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新兴旅游地发展项目的选择之一。

第十四篇: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x县位于云南省南部,XX市北部,国土面积5312平方公里,辖2镇13乡、163个村委会、5个社区,共有人口36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1%。居住着哈尼、彝、拉祜、瑶、布朗等25个民族,其中哈尼族人口22万余人,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人均占有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水平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墨江历史上曾名“恭顺”、“他郎”,作为云南历史上茶马贸易、饮马成炊的通关要隘,商贸极盛之地,墨江文化积淀极其丰富,自1984年发现马肺桥贝币,到近年来发现的新抚崖画群以及文武、碧溪新石器时代石器采集点推断,墨江人类活动的历史约有余年。绚丽多彩的哈尼族文化、北回归线文化和双胞胎文化交相辉映,使墨江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条件。近年来,为把墨江建设成为旅游者的乐园、投资者的天堂,在拉动墨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各方构建一个共赢的交流平台,让全国了解墨江,让世界了解墨江。墨江县委、政府着力打造墨江“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三张亮丽名片,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骨干产业强势培育推进,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现就墨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调研如下:

一、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现状

(一)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情况。

县城建有文化馆、图书馆,文化馆业务用房915平方米,达省三级馆标准,内设群文辅导组、调研编辑组、美术、书法、摄影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节庆管理服务中心5个组室。图书馆馆舍面积1200平方米,藏书总量达7万余册,达国家三级馆标准,内设办公室、采编室、图书借阅室、报刊阅览室、少儿阅览室、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放映室(报告厅)、地方文献(资料)室等8个部室。乡镇建有集图书阅览、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培训、党员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文化站15个、农民网络培训学校4个 、“农家书屋”168个、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场地100块、科技文化活动室263个。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基本健全。

(二)文化市场发展基本情况。

全县共有文化经营单位188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14家,电子游艺场所1家、音响制品零售出租11家(县城6家、乡镇5家)、报刊经营单位6家、印刷经营单位23家(县城15家、乡镇8家)、网吧14家(县城10家、乡镇4家)、其他经营场所119家,全县文化市场经营单位营业额700万元,缴税150万元,解决就业近200余人,文化市场格局基本形成。

(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始建于1993年,总投资约5000万元。是集天文、地理、气候、植物等科普知识和园林艺术、民族文化、观赏旅游为一体的地理标志实体,是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北回归线标志园,属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墨江国际双胞文化园。核心区建设用地95亩,以展示双胞文化和生殖文化为主体,主要由大门入口广场、双胞文化长廊、儿童游乐场、双胞井文化广场、阳文化广场、阴文化广场、求子殿、景观配套设施和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组成。预计投资2100余万元,目前已投入1548万元,完成了一期工程。墨江国际双胞第一镇。项目依托北回归线文化、双胞胎文化和哈尼民族风情,包括五星级酒店、生活居住区、综合娱乐区、双胞商业街、美食街、旅游购物城,以“喝阴阳水、吃阴阳饭、睡阴阳床、生双胞胎”为卖点,打造特色鲜明的集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于一身的精品旅游区。由金成集团云南汇达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预计总投资7.5亿元,目前已累计投入1.5亿元。旅游购物城。购物城是墨江国际双胞第一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面积10亩,由茶叶区、珠宝区、土特产区、餐厅区、停车场等组成,其中停车场可以同时容纳30辆以上旅游大巴车。目前该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于今年4月26日试营业。碧溪古镇。距县城9公里,核心区面积10.37公顷,现有居民246户890人,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古镇以十字为街道,分为四个城区,曾建有城墙,有东、西、南、北四门,呈十字形结构。镇内民居以四合院为主,有“四合五天井”、“四合院”、“三房一照壁”、“跑马转角楼”以及“一颗印”等,雕花刻镂,造型庄重优美,并把防水、防旱、防盗的科学理念设计其中。20至年先后投入400多万元资金对古镇进行保护性修复,2015年李秀山、李光保、何延年、庾家故居等四家大院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墨江文庙。始建于公元18(清朝道光元年),距今已有191年,占地7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59.09平方米, 1994年县委、政府全面修复文庙,历过十年的维修,于2015年4月全面完成修复。墨江文庙是滇南规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之一,处于昆曼国际大通道的特殊地理位置,是墨江县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

(四)旅游设施配套情况。

住宿及餐饮情况。目前,全县共有不同档次的大小宾馆189家,其中星级酒店7家,可同时接纳近4775人住宿;乡村农家乐200余户(含双龙和碧溪),可以品尝到独具特色的风味佳肴,有紫米宴、全笋宴、百花宴等营养丰富的宴席,有哈尼特色烧烤、凉拌等特色小吃,有水酥、泡皮、麻脆等传统菜肴,大量过境旅游团队进入墨江消费,其中碧溪丰盛园旅游接待餐厅,平均每日接待600人左右的游客就餐,最高接待日达40辆旅游车1600余人。旅游商品开发情况。根据游客喜好,以突出地方特色为重点,充分挖掘开发民间文艺、工艺产品等特色旅游纪念品,部分旅游纪念品已登记注册商标,并委托商家进行设计、制作和销售。目前,已形成以购物城为龙头,县城土特产店、工艺品加工店相互补充的销售网络。有多种旅游商品如双胞水、双胞玉、黑古陶等上市,其中双胞水已形成每小时生产48吨水的能力,其产品远销上海、珠海等省市。

二、文化旅游资源基本情况

第十五篇: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20XX年9月底我县旅游总人数为9.16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8人,一日游4.82万人,占总人数的52%。旅游总收入达2138万元。这些游客多数是前来参加节庆、会议、商务和探亲访友,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朝拜、度假、观光旅游者并不多。

由于我县基础设施滞后、旅游业起步晚,且发展缓慢,到目前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主要表现为:

(一)规划不完善,实施缺乏恒性。虽然在20XX年制定了十年发展规划,但是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定位没有很好地与实际结合,没有与全局的发展有效对接,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特色不突出,发展措施空泛,建设资金难于筹措,导致规划难于实施。如忙海水库、勐汞观音洞等景区景点未制定详细规划,影响了深度开发。

(二)投入不足,发展乏力。由于长期以来文化旅游投资主体单一,多依赖各级财政投入,招商引资力度不大,缺乏政策保障机制,在具体运作中土地、税收、项目审批、融资等方面难以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

(三)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缺乏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挖掘、整理、研究、开发的专门机构,形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三张皮现象。景点开发除靠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外,自身缺乏能力进行景点改造和服务功能的完善,缺乏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五)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目前我县文化产业从创意、策划,文化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都缺乏相应的人才,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六)宣传促销经费不足,宣传工作得不到深层次开展。由于我县自身经济基础薄弱,各级给予发展旅游业的资金不足,没有专项资金对旅游景区(点)投入开发,致使丰富的旅游资源得不到深层次开发利用。为此出现旅游收入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特别是在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包装、打造、宣传、炒作、营销方面,文化底蕴挖掘不深,大部分只有形式而未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娱乐性、竞技性、趣味性、参与性的文化旅游项目不多,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节庆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融入不深,开发利用程度不够。在宣传促销方面,没有系统的宣传促销计划,缺乏足够的宣传促销经费和健全、长久、高效、新颖、密集的宣传机制,未能把全县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全方位、多角度的推介出去,使得全县文化旅游业整体知名度不高,辐射范围狭窄。

二、重点开发的旅游线路

旅游开发的重点是以开发预期的效益为基准,根据景区资源特色与开发价值,交通区位与景区开发建设依托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等要素分析而确定。从景区价值看,大雪山、aa级忙海湖景区、万亩芒果园、仙根、观音洞等景区(点)各有特点,可以形成优势互补。

1、大雪山观光、探险与科考旅游地

开发条件:大雪山探险考古区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包括周围一些民族村寨和景色秀丽的山区水资源。大雪山距县城德党约170公里,距市府临沧90公里,景区内有成片的常绿阔叶林、姹紫嫣红的杜鹃花海、气势壮观的瀑布、险峻造型的地貌景观,冬春季银装素裹的冰雪景色,景象万千、变幻莫测的气候等,共有高科研价值的珍稀动物466种,植物1639种,其中有豚鹿、黑冠长臂猿(滇西亚种)、绿色孔雀等为代表的5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云南红豆杉、长蕊木兰、桫椤、千果榄仁、水青树等为代表的1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是观光、探险、考察的旅游胜地。

开放方向:在严格保护大自然和当地少数民族人文特色的前提下,发展以探险、科考、观光休闲为主的旅游。

2、永德万亩芒果园农业生态观光旅(含仙根景区)游区

按生态旅游、商贸城镇的要求,充分发挥永康自然、地理、区位诸多优势,在对万亩芒果园农业生态的开发中,结合对仙根景区的开发,建设营造万亩芒果园生态观光旅游地,突出亚热带风情。随着景区的进一步开发,逐步将万亩芒果园生态旅游、仙根景区、班卡树包塔、石洞寺等景点连接成一条旅游专线。

4、忙海湖、勐汞观音洞休闲度假区

以勐汞观音洞为中心,将忙海水库、观音洞、温泉连成一线,形成忙海湖光、宗教朝拜、民族风情、温泉康体中心、勐汞大理石工艺精品等综合一体发展目标的旅游景区。

5、棠梨山森林公园。

棠梨山属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7333公顷,海拔2649米。保存着大面积原始状态的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及季风常绿阔叶林等生态系统。动植物类型繁多,植被丰富,可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团队和驯化繁育野生动物等活动。目前,已有电视转播塔,人行便道畅通,是旅游、科考、居家休闲的好地方。棠梨山森林公园建设项目的提出主要是解决县城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的一个场所,可结合松山公园的开发,在棠梨山铺设游路、建休闲亭等,适当时候引进一家二星级宾馆,集住宿、娱乐、餐饮为一体,填补县城无休闲娱乐场所的空白。

三、要采取的措施

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增长速度快等优势,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省内一些地区掀起了新一轮文化旅游发展高潮,为进一步促进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我们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统一思想,坚定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信心不动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发展的过程。高度认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就是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产品,旅游市场就是推动文化产业建设的宽广平台,抓住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战略的实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正视差距,坚定信心,知行合一,以更新的思路、更大的力度、更有力的措施,奋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明确思路,协调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正确认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认识文化也是生产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要始终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主要由政府来投资、管理,重点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前提和基础;经营性文化产业要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按市场规律办事,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加大投入,夯实基础。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确保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要有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改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全县的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另一方面,对文化旅游产业要加大政府的引导性投入。要根据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对外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的实际情况,增加文化旅游产业专项经费,用于规划编制、项目包装、宣传促销等。

(六)立足项目,拓宽投融资渠道。要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做好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的筛选、论证、储备和规划包装,强化招商意识、健全招商机制、落实招商责任、培植招商主体,按照市场规律多轮驱动,大胆进行资本运作,放大资本乘数效应,千方百计拓宽投融资渠道。一是深入整合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盘活各文化单位和旅游景点的土地、品牌等潜在优势资源,做大、做活、做优、做强存量部分;二是以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有实力、讲信誉的民营企业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三是强化政府引导作用,用好县政府的钱,集中财力实施重点突破,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七)务实创新,稳妥推进体制改革。一是要加快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府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二是要分类指导,推进国有文化企XX单位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国有经营性文化企业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三是要积极推进旅游景区景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改革,以优势资源引资金、以优势产权引资金、以优势项目引资金,将景区景点的经营权依法有偿出让给国内外企业、组织或个人,按照统一规划进行旅游开发、建设和经营。

(八)营造环境,培养和引进一批人才。人才资源是文化旅游资源中最活跃的核心因素,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的整体质量决定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质量。要想方设法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经纪人、企业家来永德创业,通过培养和引进建设一支既懂文化又熟悉市场运行规律的复合型文化旅游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能够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艺术创作人才队伍;建设一支基本功扎实、德艺双馨的艺术表演人才队伍;建设一支有一定知名度的民族民间文化人才队伍。

(九)加大外宣,营造和谐的发展氛围。一是要创新文化旅游宣传促销机制,找准宣传载体。立足县情,突出永德民族文化特点,打造文化艺术精品,如永德民歌精选、永德民间故事集、宣传画册、景点专题宣传片等,进一步物化宣传工作。二是创新文化旅游节会组织方式。充分发挥节会的宣传促销作用,突出特色,重点举办好以 桑沼哩节、芒果节勐汞观音洞庙会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节会,不断创造新的热点和亮点,聚集人气。

四、效益分析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和社会效益兼备,经济效益良好。一是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二是培育后续财源增长点;三是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起明显的拉动作用;四是增加社会积累,把资源开发引入良性轨道;五是为当地富余劳力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六是满足城乡居民的旅游欲望,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七是提升永德知名度和吸引力,对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16maker.com/baogaoqingshi/6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