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16maker.com--心得体会】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一路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标题供大家参考选择。

  国家记忆观后感1

  在所有的影视片中,纪录片可以算是真实性、文化性最高的片种。它真实记录我国历史发展变化和周围人们的生活状态,并以影像记忆的方式为当今的我们留下了一部部民族文化史书,通过媒介的传播与观众进行交流,为过去流逝的岁月储存大量宝贵的影像资料,从而促进我国乃至人类文明历史的进步与发展,所以有学者称,从传播人类文明意义上来说,纪录片功莫大焉。

  近几年,关于南京的纪录片层出不穷,如《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梦魇》、《南京城》等,还有很多纪实性的栏目等都讲述着南京的过去与现在。南京是中国苦难最深、文化底蕴深厚的一座城市,没有哪一座城市像南京这样与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如此紧密相联。《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更为精辟:中国人的口号可能有50条。但他们实际上只需要一条就够了,那就是牢记南京①此言不无道理,确实,南京曾经经历过华夏乃至世界最惨痛的记忆,也经历了中华民族最为旺盛的辉煌。

  一、影像记忆

  南京素以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名世,2480多年的建城历史书写着其无数的辉煌。然而,很多人对于南京却是由一段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南京大屠杀开始的,这已经成为全中国乃至世界都不可忘却的记忆。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日军侵占南京,在短短的六周之内,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屠杀我国30多万的平民和士兵,史称南京大屠杀。自20世纪80、90年代至今,全世界人民开始关注这段令人震撼、惊讶和恐怖的历史记忆,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纪录片也随之涌现。

  正如表格中所列的纪录片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人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解读也就不同。

  《南京暴行纪实》是迄今记录南京大屠杀最早的一部纪录片,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如果说日记、信件可以让那些日本右翼分子拿出来造谣生事的话,那么这一部纪录片应该让他们哑口无言。这部片子是德国牧师约翰马吉冒着生命危险用一架不常见的16毫米的摄影机在南京的各个大学、医院和其他一些地方拍摄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真实画面,日军入城式、难民区惨景、南京街头到处都堆集着烧焦的白骨由于当时条件和技术的限制,画面的剪辑比较粗糙,只是简单地删减几个镜头,然后组接在一起。然而时隔多年,一些影像依然清晰,后期许多纪录片中的很多影像都来自于这部纪录片。

  在我国国内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真正关注南京大屠杀的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1982年,日本通过修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一事,激起国人的愤慨,也唤起全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的关注。同年,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南京大屠杀》,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丰富翔实的资料把1937年那个真实可怕的南京城充分展现在观众面前,击败和极大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愚蠢的谎言。然而当时电视机仍未普及,电视观众少,所以导致这部纪录片最终的反响不是很大,很多观众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仍不是很清晰。真正开始有些影响的纪录片是1987年,为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南京电视台拍摄了系列片《南京大屠杀》,值得关注的是这次片子不仅局限于国内,而且也到了日本,有侵华第16军团曹东史郎的反省和谢罪,也有爱知大学教授江口圭一对日军暴行的揭露,更有受害人夏淑琴、李秀英等对日本军国主义展开强烈的控诉。同时也向观众展示了当年守卫南京的将领孙元良和工兵(营长)纽先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顾问桂裕等一系列的珍贵镜头。②国内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纪录片宏观性强,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很多细节和画面是通过人物口述或者解说来解读南京大屠杀的,故教化的意味比较浓。

  2008年,南京市委宣传部摄制的《见证南京大屠杀》则是对前两部的拓展,影响范围广,并获得业界一致好评。该片主要以纪实为原则,所有的拍摄剪辑都是从见证角度出发的,以当事人所见所闻为主。据悉,该片采访遍及国内16个省市,远赴美国、日本、德国、丹麦和中国台湾等9个国家和地区拍摄收集史料。创作者们为了便于人们更准确地了解当年日军大规模集体屠杀地点的选择和当年国际安全区的位置,在摄制中使用直升机对上述地点和今日南京城区、古城墙、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进行了大规模的航空摄影,以表现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取得了较好的影像效果。据悉,这次航拍是国内外迄今为止第一次就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题材所进行的航空摄影。③另外,新世纪以来,国外媒体对南京大屠杀也越来越关注,国际上也先后出现了几部影响甚广的纪录片,最有影响力的要属《南京梦魇》、《南京》、《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它们不但向西方社会揭露日本当年南京大屠杀的恐怖暴行,其独特的叙事特点也给国内创作者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记忆之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美国导演郎恩约瑟夫的纪录片《南京梦魇》就摆脱了传统的纪录片思维观念,片中没有幸存者的控诉,也没有什么专家的点评,其影像视频基本上只是一些非连贯性的文字图片:档案资料、动态影像、解说等。片子是通过描述战前战后的南京来解读南京大屠杀的,战前的南京正如影片所说:南京,是一个美得让人窒息的城市。而陷落的南京到处是日军炸弹的攻击,无数被炸毁的房屋和炸焦的尸体,侵华日军制造出的各种不堪入目的虐杀方式。郎恩约瑟夫更是运用一种客观而冷峻的视角来展开对这次屠杀的分析,其一是日本人从小就被灌输的军国主义思想,其二是国内蒋介石政府军的溃退与抵抗。朗恩约瑟夫以全球化视角来展开对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记忆,通过其影像的真实纪录来冷峻地呈现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和谐的破坏和屠掠。片中解说员吴海燕的语气平淡而又冷静,整体上显得很客观。吴海燕说:约瑟夫不只一次地和她说,别让观众听出你的想法,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导演约瑟夫还专门为影片开设了网站,借助于网络传播,《南京梦魔》在世界引起极大的轰动。

  国家记忆观后感2

  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无数*员为了追求信仰慷慨明志,从容赴死,把生的希望留给后人,写下一封封传颂至今的绝笔信。清明时节,致敬英烈。**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国家记忆》栏目,将于4月3日起隆重推出6集纪录片《绝笔》系列(4月3日—4日CCTV—4晚10点档;4月5日—9日CCTV—4晚8点档),通过十多位*员临终绝笔,展现他们初心不改、信仰弥坚的**精神。

  该片紧紧围绕**烈士的遗书、家信、入*誓词等绝笔,深度挖掘他们向死而生、不改初心的理想信念,展现出他们在生命最后一刻依旧坚定的信仰与不变的追求。片中有新四军军长叶挺出狱10小时就写下的入*申请,有红色恋人陈觉、赵云霄留下的句句带血、行行含泪的遗书,有烈士钟奇临刑前嘱托新婚妻子“一定要再结婚”的家信,还有*员车耀先在狱中写下的传记,告诫子女以“谦”“俭”“劳”为立身之本。通过烈士后人的.动情讲述、细节故事的深度挖掘和权威专家的分析解读,让今天的人们更加切身地体会每封绝笔信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据了解,为鲜活讲述英烈舍小家、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故事,摄制组分赴天津、山西、四川、重庆、湖南等多地,探访烈士家乡,深入故居、纪念馆、档案馆,共找到11位在世的烈士后代,亲口讲述他们先辈的故事。受访者中有叶挺将军的儿子叶正光、孙女叶莲,续范亭将军的儿子续大田,蓝蒂裕烈士的儿子蓝耕荒,地下*员车耀先的外孙李少谦,钟奇烈士的儿子钟晓岚,吉鸿昌将军的外孙女郑吉安,*员*安的儿子陈晃明、孙子陈正烈等。同时,为更加真实准确地还原史实,摄制组深入**档案馆,首次披露一系列珍贵档案,如叶挺入*申请书,*亲笔书写的复信,叶挺在狱中写下的《囚歌》手稿,***追认续范亭同志入*的历史文献。

  初心不改书绝笔,**自有后来人。一封封绝笔寄托着对后人的殷殷嘱托,更承载着超越时空、传承至今的精神信仰。

  国家记忆观后感3

  我观看了《国家记忆·绝笔》。这是一个记录了**志士们为了**事业而英勇献身、舍弃*厚禄、坚持****、坚决**、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事迹。

  我对其中“初心明志叶挺英魂永存黄显声”一级中的人物“叶挺”记忆尤为深刻。叶挺,所在的国民**军第四军在北伐中被誉为“铁军”,**时担任新四军军长。后因**派忌惮*军力,发动皖南事变,将新四军大部分人被同胞杀死,军长叶挺被送入牢狱。这时的叶挺并不是*,但心里早已下定决心为*和人民奉献一生

  ***想通过*厚禄、威逼利诱、骨肉亲情来将叶挺纳入*。一开始,叶挺被好吃好喝伺候着,每日有*的军官前来“问候”,也就是说客。叶挺每次都拒绝了。后来,***想依次通过*厚禄、威逼利诱、骨肉亲情来将叶挺纳入*:他不仅承诺可以当官发大财,还可以与阔别已久的家人团聚,还可以重回战场英勇杀敌。叶挺仍不为所动,不忘初心。但当得知新四军的将士们被送入狱时,他却宁愿让自己死,也想**将士们。将士们有一个这样的愿与他们同甘共苦、非常重视他们的将军,定会更英勇地打仗。这或许也是叶挺军团屡战屡胜的原因。

  ***逐渐失去了耐心。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他并不惧怕**。他还写下了著名的《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呵,给尔**!

  我渴望着**,

  但也深知到(道)人的躯体那(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

  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最后,***亲自出马,宴请叶挺。在《囚歌》和由叶挺整理的手稿中,不难看出叶挺已将生死至于度外。当他在*的努力下被营救出狱时,他所作的第一件事便是加入**。*很快地便同意了。在国共内战即将爆发时,叶挺乘飞机前往延安,却不幸坠机遇难。举国上下无限悲痛。

  正如片中所说:“叶挺尝遍挫折与艰辛仍初心不改,*厚禄至于前却矢志不渝。”他英勇地**了,但他为祖国、为人民、为*的事业奉献了他的一切。他**事业而英勇献身、舍弃*厚禄、坚持****、坚决**、舍小家为大家的的高贵的精神,值得被“国家记忆”。

  鲁迅曾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如果说烈士的《绝笔》是用生命和热*写对信仰的追求与坚守,是真理的千古绝唱,那么他们在《绝笔》中,也抒发了对父母的至尊至孝,对妻儿的至亲至爱,言辞切切,催人泪下,也是大爱真情的千古绝唱。

  在**迎来百年华诞之际,在*史教育深入开展之时,纪录片《绝笔》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有血有肉的教材,同学们如若在观看之余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便是对这份教材最好的答卷。

  国家记忆观后感4

  在此次学习当中观看的是《国家记忆》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而录制的20集大型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片中讲述了在抗美援朝中,中国革命先烈们为了祖国不受外界威胁而援助朝鲜的事迹。

  一、精神统一、无往不利

  在1950年的6月朝鲜战争开始爆发,在以美国为首的联合部队全面入侵朝鲜时,美国曾多次派飞机入侵中国边境城市及台湾海峡,并对东北边境城市实施了轰炸扫射,而美国并没有因此收敛,不断挑战中国底线,将部队打到我国边境外,而这一系列的恶意行为对中国国土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对此我国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各级领导召开会议,讨论出兵援朝问题,最终命令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带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通过纪录片让我对抗美援朝战争有了一定的了解,美国联军的来势汹汹,在无形中对中国稳定发展的策略带来了压力,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的举动就是向外国列强们说明,中国并不畏惧强权,尽管美国联军有着先进的武器,但一切损害国家及人民利益的行为,我们都将予以痛击。

  这是破釜沉舟的决心,是对中国国土不可侵犯底线的捍卫,这种决心也令我动容,2021年是公司造就人元年暨学习年,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决心,在落实我们造就人的使命上,没有任何借口与理由可以阻挠我们,而这也是我在此次观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所学习到的精神力量。

  在视频中美国联军的飞机、坦克能够摧毁我们的身躯,却打不倒我们不屈的精神,这是先辈们用一次又一次血的战争,留下的精神财富,而事实也证明只要精神得以统一,就可以无往不利,无论是抗美援朝的战争,还是我们的工作当中,都需要这种在面对困难险阻时敢于担当勇于面对的精神。

  二、铭记历史、传承精神

  2020年是中国抗美援朝70周年,虽然抗美援朝战争已有70载,但我相信那些用生命换来的胜利,用血肉谱写的事迹,没有人可以忘记。在抗美援朝中我们的先烈们用生命守护我们现有的安宁,为了缅怀先烈10月25日也被定义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在我的记忆当中只记得邱少云、黄继光这些书本当中,老师曾讲过的事迹,而通过学习国家记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让我了解到更多我不曾知晓的先烈与事迹。

  从他们的事迹中我也领悟出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品质和精神,透过国家记忆的镜头下让我仿佛又看见了,那一个又一个坚韧的面孔浮现在眼帘,有曾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荣获特等功并授予“二级狙击英雄”的张桃芳。有抱炸药冲敌阵与敌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冒着美军轰炸、抢修桥梁、先后荣获战功6次,其中大功1次的杨连弟。双腿被敌炮弹炸断,有子弹打光拉响手榴弹冲向敌人的孙占元等等。

  通过这些抗美援朝中先烈们的事迹,也使我能够直观的去观察历史、学习历史,将革命先辈们不畏艰难险阻、不惧困难重重、勇于面对的精神得以学习,并结合自身的不足之处来充实自己造就自己,使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得以传承。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定自身的信念,学习抗美援朝先辈们勇于拼搏的决心,那么我们一定能够实现造就人的使命。

本文来源:https://www.16maker.com/xindetihui/507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