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16maker.com--党员学习资料】

  扶贫是保障贫困户的合法权益,取消贫困负担。政府帮助贫困地区加大人才开发、完善农民工人才市场。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随着扶贫攻坚战的打响,各地的扶贫和东西协作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大批贫困户靠扶贫产业脱贫,但在工作推进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隐患,导致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返贫现象。

  一是扶贫产业过度依赖扶贫干部及其人脉资源。扶贫干部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探索适合当地的产业,或者将当地原有产业做大做强,扶持产业发展,产生经济效益。但很多扶贫干部都是靠自己的才能和人脉资源主导当地产业,一些企业和投资者看重的是扶贫干部的面子和信誉,所以愿意赊账采购和投资,但是扶贫干部一走,投资者就觉得不安心,企业也陆续要求收回债款,导致产业停摆,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如山西某贫困村,虽然生猪散养的扶贫项目已经开展起来,但是扶贫干部一走,后续的二期、三期工程就面临停滞,企业也开始联系清欠、催款。

  二是主要依靠政府采购和人情关系认购,没有形成市场化。贫困村往往交通不便、地形复杂,经济作物难以种植,工业企业又难以发展,大量的年轻劳动力外流,导致产业难以发展,依靠粗放型养殖和种植形成低端供应产业,但是由于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只能依靠政府帮忙,以政府采购或者熟人购买等方式进行推销。如四川阿坝州小金县的各类特产,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决定了它的高市场价格,很难在市场上打开销路,而通过政府协助推销只能解决一时问题。

  三是扶贫产业低端且单一,同质化严重,没有形成产业链。扶贫产业主要集中于种植业、养殖业和制造业,这些产业往往集中成片,市场竞争能力不足,难以抵御市场风险,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一村一品”和“一乡一业”战略的开展虽然可以加强特色产业的集聚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但同时产业单一也增加了市场风险,一旦整个行业市场低迷时就会成片遭殃。而且一般贫困村的产业是农业种养殖业为主,消费替代性较强,很大程度上依靠品牌宣传和价格优势,因此扶贫产业往往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如2018年6月,广西多地的扶贫荔枝也遭遇了销售难,一些种植户甚至把荔枝当垃圾处理;陕西罗敷镇180万斤大蒜滞销,产业脱贫同样遭遇销售危机。

  存在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没有扶贫没有扶志,失去了扶贫先扶人的重心,导致扶贫工作浮于表面。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要将扶贫干部的动能转化为贫困户的动能,产业扶贫必须配套技术和人才。要花时间培养当地的扶贫班子和领头的能人,要始终以人为重心,注重产品品质,没有品质就没有市场,扶贫干部应该以将当地产业扶上正轨,要努力向科学化和标准化生产靠拢,在建设的过程中培养当地的人才,为将来的自力更生做好铺垫。二是要在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更加注重市场营销。转变原有的“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和依靠亲友的扶贫销售观念。农特产品作为商品,它的替代性极高,如今国内的农特产品种类繁多,高品质的农产品数量更是数不胜数,但能够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可的农产品必须要在市场营销上下苦工,这样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市场需求。三是要推动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多层次发展,与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即便是低端的种养殖业,经过标准化的科学管理,成为龙头企业的供应散户,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让更多的小农户受益。同时要推动当地产业多层次发展,适当避免全村家家户户只做一个产业,有条件的应该分散经营,细化分类和产业层次,如形成生产、加工、包装、营销的产业链,以及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道路。

  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坚持产业精准扶贫思路,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激活内在动力,探索带动模式,找准脱贫路径,提高产业精准扶贫实效。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产业扶贫项目定位不够精准。部分地区制定的产业扶贫规划,绝大多数谋划项目为棚膜经济、农机具和注入资金类,项目规划不到位。部分项目前期论证不严谨,地理、环境、气候、市场等诸多因素考虑不周。部分乡镇扶贫产业项目多为租赁经营,租金收益低。随着光伏发电产业项目资产折旧率逐年大幅度递增,导致发电量逐年递减,造成光伏发电项目收益率减半。

  二是产业扶贫项目类别不够全面。扶贫产业主要集中于种植业、养殖业等较单一产业,消费替代性较强,市场竞争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依靠地方宣传和价格优势,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一旦市场不景气,就会出现亏损经营,甚至无法缴纳租金,造成项目可持续性难以为继。

  三是扶贫产业带动发展不够平衡。自然禀赋好、条件便利乡镇发展产业具备先天优势,产业项目运营好;

  同比之下,其他乡镇因自然条件差、产业发展受制因素多、贫困户增收渠道狭窄等原因,产业运营较难。部分贫困户有一定劳动力,产业扶贫带动较好;

  部分贫困户因病、因老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成为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脱贫的盲点。

  四是产业扶贫联动机制不够健全。目前部分产业扶贫项目主要依托农牧业落实项目,但县市农牧业龙头企业少,带贫益贫机制不完善。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新增主体带贫益贫联结机制不完善,相应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社会责任感不强,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愿不高,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发展产业兴趣不浓。

  二、对策及建议

  一是科学谋划产业,明确工作思路。要立足各地发展实际,在肉鸡、生猪、瓜果蔬菜、大米、籽粒玉米等产业上下功夫,积极谋划祖代基地、父母代种鸡基地、生猪养殖基地、瓜果蔬菜园区和食用玉米产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优势,推动产业扶贫发展。

  二是推进因地施策,确保灵活高效。结合贫困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村而异,结合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制定更为细化的具体措施。以农牧业龙头企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主,选择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诚实守信的新型经营主体,发挥他们适应市场、对接市场、抗风险能力强的优势,把基地建立在贫困村上,带领贫困户实现项目脱贫。探索新产业扶贫模式,推进“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采取流转贫困户土地入股、贫困户小额信贷资金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推动贫困户直接就业,入股收益分红,形成利益联结机制闭环。

  三是聚焦问题短板,破解困难难题。针对收益高的产业扶贫项目,在充分给予贫困户分红基础上,将剩余收益资金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部分利用专项资金进行补充,切实解决基础设施落后问题。针对种养殖类项目低端同质化,建立与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合作关系,着力提升扶贫产业项目质量。针对谋划的投资注入类项目,在充分论证项目可行性基础上,寻找社会反响好、效益好、有责任心的企业,在企业以固定资产做抵押和公证处公证前提下,将资金整合打包注入企业,获取收益。

  四是树立典型模范,带动共同脱贫。鼓励贫困户自主产业发展,扭转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思想消极、行动被动、反应迟钝等问题。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集中力量优先扶持一批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脱贫基础的贫困户,为其寻找“短、平、快”的增收产业项目,树立典型,带动其他贫困户尽快实现脱贫。

  五是做好政策支持,推进带贫减贫。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五部委《关于加强产业扶贫带贫减贫机制建设的通知》(国开办发〔2019〕17号)文件精神,健全带贫减贫机制,抓住各类经济组织、合作社、创业致富带头人等主体力量,加大政策支撑力度,培育和提升一批不同层次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形成合作社组织生产、龙头企业加工对接市场的产业化联合体,推动建立产业扶贫带贫减贫机制。

  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近年来,泾川县按照市委“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前脱贫抓劳务”的要求和“塬果川菜整县牛”产业全覆盖目标要求,大力发展牛果菜和劳务产业,增强群众“造血”能力,有效解决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问题。但受自然条件、群众自身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依托农业扶贫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脱贫成效。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强”:一是示范带动能力不强。大部分贫困村“一村一品”没有完全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明显,优质品种比例较小,缺少能够长效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效益产业,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还未能体现。虽然探索推行了“国有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机制还不完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扶贫成效不明显。部分贫困村经济结构单一,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土地撂荒严重,农业生产化水平低,新技术、新品种引用、推广力度不大,菜单式技术服务落实不到位。二是产业支撑体系不强。目前,各贫困村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但大都是小而散,没有形成规模,营销市场和产业经纪人体系不够健全,市场信息不畅。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扩大生产、发展集约经济缺资金,贫困户享有小额扶贫贷款却无技术无产业,虽有不少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开始联合,但紧密度不高、不系统、不完整,致使依托龙头带动支撑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效应不够明显。三是投入保障能力不强。虽然制定了农业特色产业扶持办法等相关政策,但受财力影响,资金投入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贫困村交通、水利等支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还不完善。金融资金额度较低,对经营主体扩大规模作用不大,对没有基础的贫困户发展产业帮助作用小。扶贫资金整合度还不高,互助资金量少且使用面小,“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发挥不到位,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缺乏稳定收入来源,不能有效带动群众受益。

  对此,提出四点对策建议:一是做好“特色产业选育”的文章。结合贫困村的地域特点、基础条件和贫困群众的需求,大力发展牛果菜和劳务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连片开发,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实现差异化发展。立足当地自然禀赋,挖掘地方特色资源,继续发挥贫困村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的作用,广泛征求贫困农户意见,集思广益筛选特色产业项目,做到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游则游,川区可重点发展绿色、有机等高端设施农业,山区可重点发展养殖,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山台地、塬区,可重点发展林果经济,生态环境优美的乡村,可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同时,抓好“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工作,积极宣传推介名优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竞争率。二是做好“壮大经营主体”的文章。以县内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选择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诚实守信的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其适应市场、对接市场、抗风险强的优势,使其成为产业脱贫路上的领旗手、带头人,带领贫困农户奔小康。不断修订完善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加大对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其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通过采取优先承担涉农项目建设、优先解决贷款贴息等措施,帮助贫困地区的带动主体做大做强,不断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和引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能力。三是做好“创新体制机制”的文章。把共享理念贯穿到扶贫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引导贫困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加强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接机制,全面推开农村“三变”改革工作,扎实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等形式,推动农村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资源变股权,让沉睡资源活起来。采取集中投入、产业带动、农民受益等方式,实现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资金变股金,让分散资金聚起来。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让资金在市场中流动起来,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实现增收致富。四是做好“加大投入保障”的文章。调整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功能,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贫困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探索推行互助资金产业化管理,实现扶贫资金专业管理、精准投放、循环使用、收益持续,解决好谁来用、怎么用等问题。创新金融扶贫模式,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订单农业和农业设施设备抵押贷款试点,缓解新型经营主体抵押物不足问题。探索建立“银行+政府”多方信贷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户和带动主体的支持力度。创新保险扶贫手段,探索开展农产品产量保险、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等试点,降低扶贫产业经营风险。

本文来源:https://www.16maker.com/jingzhunfupin/12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