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16maker.com--谈话记录】

  同学们,你们有过送别他人的经历吗?是否会将送别的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呢?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让你黯然销魂的,只有离别。那么离别是什么呢?有人说离别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愁损辞乡去国人的绵绵情怀;有人说离别是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哀哀回忆;还有人说离别是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人去也的切切思念。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便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所以“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特别是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讲课

  下面同学们就动脑思考一下,在我们背诵过的诗词中,哪些是讲述离愁别绪的。

  大家知道这么多送别诗,那么谁能来说一说,这些送别诗在情感上有没有一些共同点呢?

  (悲凉,伤感,惆怅)

  的确,文人天生多愁善感,面对离别,就会更加显得失魂落魄。大多数离别诗,都是表现了“黯然销魂”的情感,带上了凄凉哀婉缠绵之情。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送别诗都如此的凄凉哀婉缠绵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来体会一种别样的送别情怀。(板书题目作者)

  之前我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下面我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关于作者王勃,你所了解的都有哪些情况呢?

  1、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唐朝初年的著名诗人。

  2、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

  3、曾游览南昌有名的胜地滕王阁,写下了震撼古今的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

  4、他擅长骈文,现流传下来文20多篇,诗90多首。明人集为《王子安集》。

  5、26岁时往交趾(今越南)看望父亲,渡海溺水受惊而死。

  在留传下来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较多,诗不足百首,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那么这位博学多才却英年早逝的诗人, 究竟在这首诗中诉说了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

  首先我们来观察一下这首诗,从结构形式上来看,这首诗属于什么诗呢?

  (五言律诗。)

  我们之前学习过律诗的特点,现在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谁能来说一说?

  1、律诗多为五言或者七言,五律规定每句五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

  2、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4,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

  5,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仗。

  那么我们来看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很明显,这首诗的首联对仗,但是颔联却并不对仗,所以,这是初唐时期律诗尚未定型的产物,后人评论这首诗歌时,把它称为唐朝律诗的开山祖,可见,它在律诗的形成和发展上所具有的开创性作用。现在,我们就来一起领略一下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首先,由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这首诗,在老师范读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一下个别字词的读音和每句诗的断句。

  老师就读到这里,下面,我每组找一名同学,来给我们分享一下你的朗读。

  同学们把握得都不错,现在大家把书立起来,齐读一下这首诗。

  诗就读到这里,下面我们来具体的分析一下这首诗。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解释:少府;之;任

  送别的的情景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诗的首联。

  二、(读)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板书:首联)

  解释:城阙;辅;三秦;五津

  (1)谁能来说一说首联交代了什么?

  诗人与友人分别的地点及友人要去的地方。

  当时,诗人是在长安供职,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

  (2)分别和要去的地方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个词能看出来这样的特点?

  长安:庄严壮丽的长安宫城,被地势险要的“三秦”环护着,气象宏伟。(辅)

  蜀州:千里迢迢,苍茫一片。风烟迷茫、路途遥远。(烽烟)

  (3)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望”的用意?

  1、为诗歌营造出开阔的意境。

  2、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恋恋不舍及对其今后生活的关心。

  首联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在作者心中,他对朋友的这份情感似乎能够使他看到朋友一路的风霜以及朋友日后的生活,所以,即便远在千里,也并非远别。(板书:非远别)

  那么现在大家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

  (保重身体,询问归期)

  那么王勃是否在与朋友惜别之时也有如此的叮咛嘱咐呢?我们一起来看诗歌的颔联。

  三、(读)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板书:颔联)

  (1)怎样理解“同是宦游人”?

  指的是你我都是出外做官的人。(板书:同宦游)

  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意思是都是离家做官漂泊在外的人,你的感伤,我也能理解。

  (2)那么作者认为出外做官的人应该如何面对离别?为什么?

  坦然,乐观。

  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离别呢?我们来看下一句。

  四、(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板书:颈联)

  (1)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样。(板书:若比邻)

  (2)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襟?

  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广阔胸怀,远大抱负,使真挚的友情得到升华。境界开阔,气势雄浑,道出了朋友之间的感情真谛,不求朝夕相处,只求心心相印

  这两句诗,意味深远,是全诗中最重要的部分。人们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叫做“知己”,他有时近在身旁,有时却远在天涯海角,但无论空间怎样的改变,时间如何的推移,真正的友情应该是牢不可破的。而且,决不能狭隘地认为“知己”只有一个;四海之内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样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抱着这样的认识和心情与朋友分别,那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寥,相反地却是感到乐观进取。

  五、(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板书:尾联:莫沾巾)

  (2)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

  而要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

  (3)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积极进取

  那讲到这里谁能来尝试一下这首诗的朗诵?试着体会一下这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齐读,背诵。

  有人说,王勃的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出,所有的送别诗都随之黯然失色,那么想一想此诗受人喜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唐诗三百首》选者评为“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 这首诗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写得乐观开朗,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而初唐又是这个个强盛王朝的开端。

  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评价过初唐四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首诗是杜甫针对当时社会一些人没有真正懂得诗歌内涵而轻易讥笑、讽刺“初唐四杰”的文人而做的反讽诗,这首诗的意思是,王杨卢骆开创了一代诗词的风格和体裁,浅薄的评论者对此讥笑是无止无休的。但是等这些讥笑他们的人都化为灰土之后,而“四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河,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

  在这里,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特别是作为四杰之首王勃的这首诗,没有一般应酬的话,也不作无病呻吟,有一种昂扬的抱负和气概。因而使得诗歌整体格调变得明朗、壮大起来。表现出作者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同时也让我们窥探到这种精神其实是对即将到来的“盛唐气象”的一种反映。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希望大家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朋友是自己烦恼时倾听的知己,是自己的患难时搀扶一把的知交。可是朋友之间也会有聚散,再好的朋友也不可能天天陪伴在身边。但只要那份情意存在,我们大可不必感伤,就象诗中所说那样,即使远在天涯海角,只要那份真情在,我们也能感觉到就在近旁,这是做朋友 的最高境界,值得我们去玩味。

  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明显感觉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在一年来的实际教学工作中,自己的理论知识和课堂驾驭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虽然在一些细节的把握和处理上仍有欠缺,但是也我对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了更大的信心。

本文来源:https://www.16maker.com/pouxiduizhao/33206/